特征|财神赵公明图像演变史

我国的财神文化源远流长 , 寄托了人们追求财富的朴素情感以及安居乐业、吉祥如意的美好心愿 。 自古以来 , 不止一位神灵被人们崇奉为财神 , 即财富的象征和财运的主管 。 这些财神包括:文财神比干、范蠡 , 武财神赵公明、关羽 , 偏财神五路神、五显、五通等 。 在财神信仰漫长的发展历程中 , 各式财神图像无疑是连接人们“拜财神”的崇奉实践与世俗生活内容的一个关键要素 。 尤其是道教尊奉的正财神赵公明的图像演变史 , 融合了道教神仙学说、民间文化观念、社会习俗等诸多要素 , 呈现出丰富的人文内涵 。
【特征|财神赵公明图像演变史】赵公明 , 又称赵玄坛、赵元帅、赵公元帅 , 是道教及民间信仰尊奉的“第一财神” , 与关老爷一同被奉为“武财神” 。 财神赵公明的具体形象主要反映于历代道教水陆画、善书版画、民间纸马年画等各种图像资料中 , 并且呈现出多种象征要素的叠合特征 。
赵公明最早以“鬼将”形象出现于晋代干宝的《搜神记》 。 《搜神记》卷五云:“今年国家有大事 , 出三将军 , 分布征发 。 吾等十余人 , 为赵公明府参佐 。 ”又云:“上帝以三将军赵公明、钟士季等各督数鬼下取人 。 ”赵公明、钟士季等三位将军麾下督率鬼兵 , 奉上帝之命到人间 , 通过致病的方式取人性命 。 由此可见 , 大约在公元四世纪初的东晋时期 , 赵公明最初形象是以督率鬼兵、下界取人性命的“鬼将” 。
在早期道教文献中 , 赵公明也是以“瘟鬼”、“鬼帅”的形象出现 。 在成书于东晋时期的道教经典《女青鬼律》中 , 赵公明是“五方鬼主”、“五方温鬼”之一:“西方白气鬼主 , 姓赵 , 名公明 , 领万鬼 , 行注黑之病 。 ”南北朝道书《太上洞渊神咒经》中也记载:“又有刘元达、张元伯、赵公明、李公仲、史文业、钟士季少都符 , 各将五伤鬼精二十五万人 , 行瘟疫病 。 ”可见 ,赵公明最初是督率鬼兵、行注黑之病的“瘟鬼”、“鬼帅” , 具有“行瘟使者”、“瘟神”之职司 。
同时 , 具有“瘟”“鬼”底色的赵公明还叠合了“冥神”的象征要素 。 南北朝上清派道经《洞真太上太霄琅书》将赵公明作为“冥神”进行描写:
右三尺 , 题其文曰:天帝告土下冢中王炁、五方诸神、赵公明等 , 某国帝王公侯官、生民男女甲乙 , 年如干岁 , 生值清真之炁……
此外 , 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大量随葬文书(墓志、镇墓文等)中 , 亦有“赵公明”以冥神形象出现的记载 。 由此来看 , 赵公明的早期形象叠合了瘟鬼、鬼帅(鬼主)、冥神的要素 。 然而 , 我们目前尚未发现这一时期的赵公明图像资料 。
到了宋元时期 , 道教神霄派、清微派的雷法体系开始吸收赵公明作为“雷部元帅神” 。 日本学者松本浩一在《宋代的道教与民间信仰》中指出 , “雷法”发端于民间之咒术 , 乃以雷之力量作为源泉 , 并通过不同之雷咒以役使雷部神将神兵来驱邪斩妖 。 在宋元道教雷法体系中 , 赵公明成为重要的天将、元帅神 。 并且 , 正是这一时期“雷法系”的道教经典 , 为赵公明图像的最早形态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 我们从元末编定的道经《道法会元》中 , 找到了关于赵公明外貌、服色特征的具体描述:
主帅 , 扶天广圣崇妙西灵玉元洞清冲和飞神真君赵元帅公明 , 铁色面 , 圆眼 , 胡髭髯 , 戴铁幞头 , 黄抹额 , 金甲皂罩抱 , 绿靴 , 右手执铁鞭 , 左手提铁索 , 有黑虎随后 。
与此对应 , 现存的宋元时期赵公明图像也直观地呈现了其“元帅神”形象 。 首先是宋画《道子墨宝》中的“都督赵元帅”(图1) 。 《道子墨宝》现藏于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 , 这套作品一般被认为是宋代画家进行道教壁画创作的“粉本”(起稿图) 。 从《道子墨宝》所绘的“都督赵元帅”具体形象来看 , 赵公明头戴交脚幞头、着甲罩袍、长须髯、右手持铁鞭、左手牵铁索 , 与《道法会元》的描述基本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