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角膜|俞晓华:志愿“三捐”达人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沈文荣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李超)俞晓华,是一个平凡却又不平凡的退役军人,提起他的名字,许多人苏州相城渭塘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这名退伍军人“结棍的”(厉害的)。
迄今为止,俞晓华无偿献血20年,两次获得过“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累计献血35次,折合献血量达15000毫升,超过了3个成年人的血量总和,无偿献血证有5本,获得各类纪念奖章。
1989年应征入伍,1992年光荣入党,俞晓华经历了部队血与火的历练后光荣退役。他产生无偿献血的想法来自于战友。1995年,他的一位战友不幸得了白血病,当时还没有大力宣传无偿献血,战友没有等到相匹配的骨髓,年纪轻轻去世了。为了帮助更多像战友一样的人,俞晓华有了无偿献血的想法。
【 眼角膜|俞晓华:志愿“三捐”达人】1999年3月,俞晓华开启了人生第一次献血经历,当时无偿献血在苏州农村还很陌生,“村里也没什么人献过血,对献血没什么概念,心里总是有点紧张与害怕。”那一次俞晓华献了200毫升。
退伍后,俞晓华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假如有人与我配型成功,我一定会毫不犹豫捐献。”
在积极参与无偿献血的同时,俞晓华大力宣传无偿献血,加入无偿献血队伍的人数也多起来。
2014年8月,俞晓华参与筹建“苏州市小血滴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活跃在苏州市无偿献血事业一线。
2005年,俞晓华加入志愿团队中,了解到有更多的途径可以奉献爱心,不仅献血,也可以捐献血小板、造血干细胞。尤其是造血干细胞,可以真正帮助白血病患者重获健康。
一个偶然的机会,俞晓华在志愿组织中接触到了遗体捐献,仔细了解后,他果断成为了一名“捐遗者”。
“一个人百年之后,还能有一点作用,用我们身上的器官,可以帮助那些需要的人。”他说,像眼角膜的捐献,可以给几个人带来光明,我们的生命也在他人身上得到延续。
至此,俞晓华成为苏州市为数不多的志愿捐献遗体、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血液的“三捐”市民。
过去20年里,俞晓华先后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苏州市无偿献血金奖等一系列荣誉。
荣誉面前,他很淡然:“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要多想想为这个社会做了点什么,付出了什么,为社会创造了什么,这样才能找到自身的价值和社会意义所在。”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