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范进更悲情的是聊斋中的叶生中举( 二 )


此时,丁乘鹤一方面出于感激,一方面出于关心,对叶生说:老友,你这么有才华,随便露一手出来,都能把我儿子教育成才,“君出余绪,遂使孺子成名”,奈何让自己长久荒废,何不出来再考一考呢?叶生叹气说:这都是命,我不过借贵公子的成功来向天下人表示,我不是学习不好,实在是运气不佳,就如同史上的霸王项羽,不是不会打仗,而是命运使然,“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 。这里所谓的“非战之罪”,即项羽的话 。
丁乘鹤又劝叶生回家看看家人,奇怪的是,叶生一听到这句话,就很不开心,“惨然不乐”,估计也跟项羽的心理一样,羞见家乡父老 。
在丁乘鹤和丁公子的一再催促下,叶生最终还是参加了科举考试,这回运气终于来了,居然高中进士 。不过,叶生还算淡定,没有像范进那样癫狂 。丁公子便劝说他衣锦还乡,好好回去嘚瑟嘚瑟,以弥补这些年的不如意,“先生奋迹云霄,锦还为快” 。
叶生这回高高兴兴地选了一个良辰吉日回家乡,骑着高头大马,有仆人相送 。然而,回到家门口时,他却发现自家门户萧条,走到庭院里,看见妻子从里面出来,见他,居然吓得连连后退 。叶生很奇怪,说:我现在考取了功名,“我今贵矣”,回来报喜,怎么才三四年不见,娘子你就不认识我了?
妻子却远远地对他说:老公,你死了好久了,“君死久矣”,当时孩子还没长大,所以你没能下葬,如今孩子已经成人,正准备选取墓地为你下葬,你不要吓我,“勿作怪异吓生人” 。
叶生听了这番话,顿时醒悟过来,接着有了蒲松龄笔下这番凄清的描写:“生闻之,怃然惆怅 。逡巡入室,见灵柩俨然,扑地而灭 。”叶生听了妻子的话,很是惆怅,徘徊进入房内,看见自己的灵柩赫然在眼前,于是倒在地上,人间蒸发了,只剩下一地的衣裳 。
【比范进更悲情的是聊斋中的叶生中举】这段描写,如果剥离它的鬼怪志异色彩,其实是一副极其辛酸的现实画面 。叶生以为自己功名得意,一句“我今贵矣”,蕴含多少委屈之泪,然而,看到眼前惨淡的现实,让他从功名中梦回,从狂热中清醒,意识到最终不过是一场凄凉结局而已 。借着神话的外壳,这个故事展示的是无数科场不得意之人的辛酸写照 。理想是丰满的,结局却是凄凉的 。叶生的结局是很多科考失意之人的结局,也是蒲松龄的结局 。
主题探索
表面荒唐言
个中辛酸泪
叶生化作魂魄还在考进士的故事,当然是荒诞不经的神怪故事,蒲松龄本人不会相信其真实性,有科学知识的现代读者更加不会相信 。蒲松龄实际上是借此文抒发自己心中的不平,愤懑于有才华的人何以不被世间所赏识,如果考不上举人进士,则一身才气会被全盘否定,诚如文中所言,“一落孙山之外,则文章之处处皆疵”,反映了当时的世态炎凉 。
叶生的故事比“范进中举”,其悲剧性更加深刻 。范进的遭遇固然可悲,然而多少有点喜剧色彩;范进为人可怜、可恨,但是他最终还是摆脱了现实中的困境,而叶生的理想在现实中幻灭,只能继之以死,在生命结束以后还行走奋斗在科举考试的路途上,一直到幻灭 。这是蒲松龄对科举制度深入骨髓的失望之后,塑造出来的一个奇异形象 。从故事外形而言,他是荒诞的,但是从故事内涵而言,他是真实的 。
蒲松龄一生一直致力于科举功名,却屡屡不得意 。不过这里边也有他个人的原因 。他已经考取进士的朋友就曾苦口婆心劝过他:你用写聊斋志异的一半精力来读书,现在也是进士了 。蒲松龄一方面明白这个道理,另一方面还是放不下这份文化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