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何四次拒绝部下推举称帝?( 二 )


网络配图
曾国藩接到彭玉麟的劝反信时,正在自己的帅船上,据当时在身边的亲信内巡抚官倪人垲回忆说,曾国藩当时看完信后,连连说:“不成话,不成话,雪琴还如此试我!可恶,可恶!”说完,把信揉吧揉吧,一张口,塞嘴里嚼烂掉,当时就把这封劝反信吞下去了 。不久,又有一位天下闻名的大名士来湘军大营拜会曾国藩,此人是后来写了《湘军志》的王闿运 。王闿运学问很大,辛亥革命后曾经做过清史馆的馆长 。但他自己自诩最擅长的学问是帝王之学,就是教别人如何称王称霸 。他跑到曾国藩这里来,两个人关起门来大谈王霸之道 。曾国藩默然不语,王闿运口若悬河 。王闿运颇有纵横家的风范,讲到动情处,仿佛风云际会,要为曾国藩造反称帝指一条明路 。王闿运讲的时候没有注意到曾国藩一语不发,只是皱着眉头用手蘸着茶水在茶几上不停地写写划划 。讲了一阵,下人来禀报,说有要客来拜访,曾国藩听了对王闿运拱拱手说:“先生请稍坐片刻,我去去就来 。”说完,一个人就出去了 。
王闿运这才发现曾国藩蘸着茶水在几案上写的字竟然全是:“妄!”
王闿运知道再说什么也没用,只好飘然而去 。所以他后来写《湘军志》的时候,从情绪上对曾国藩还是非常有抵触的 。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次造反劝谏就不是个体行为了,而是一场群体行为 。
据说就在湘军攻下天京之后,清政府开始对湘军警惕起来,江北各处绿营和八旗都有紧张布防的迹象 。而清政府更是第一时间派了钦差大臣来南京,名为犒赏,实为暗查 。另一方面,攻下天京的湘军将领曾国荃,虽然是曾国藩的亲弟弟,也因为纵兵劫掠并放跑了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受到朝廷的点名批评,另外户部还要审计湘军的账目 。这一下湘军内部群情汹汹,尤其是曾国荃部就起了拥立曾国藩效仿当年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心 。
传说曾国荃、左宗棠、彭玉麟、鲍超这四位顶尖的人物,在南京的玄武湖曾经有过一场密谋,被称为玄武湖会议 。之后曾国荃率三十多位湘军的高级将领来见曾国藩 。曾国藩对弟弟和手下这批将领的意图心知肚明,便推辞不见 。大家见曾大帅不肯出来相见,更是群情激动,反复让人进内府去请 。但不管怎么请,曾国藩也坚决不出来见大家 。后来僵持了半天之后,曾国藩让人送了一副对联出来 。据说所有人看到这副对联之后,有的感慨,有的摇头,有的叹息,甚至还有人热泪盈眶 。最后曾国荃说了一句话:“大家什么也不要再讲了,今天的事儿以后千万不可再提,有任何枝节,我曾老九一人担当好了 。”如此一说,众人才纷纷散去 。
那么,曾国藩到底写了一幅什么的对联,居然可以让要拥立他造反的这些将领们心甘情愿地散去?
网络配图
这副对联很有名 。上联是“倚天照海花无数”,下联是“流水高山心自知”!
一般人都以为这幅名联出自曾国藩之手,事实上这副对联只是一个集联,上联是苏东坡诗中的一句话,下联是王安石诗中的一句话,曾国藩各取其一,放在一起,居然妙对天成!
那么这两联到底是说的什么呢?竟然能让一场群情汹汹的谋反消弭于无形!
下联“流水高山心自知”还比较容易理解,关键是上联这句“倚天照海花无数” 。“倚天”是站在绝高之处 。能背倚长天,可见其高,一个人站在绝高之处,面对的却是容纳百川的大海,这时候该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阳光照在大海上,可谓气象万千 。虽然气象万千,因为观海之人有倚天之高,所以再奇诡、再惊人、再诱惑的景象,也不能动摇其志、动摇其心,所以下联有曰“心自知”,而这种自知之心实在有“高山流水”的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窥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