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隐情?武则天为何将皇位归还给李氏( 二 )


“望门居”是指男女分别在自己的母氏族内生产和消费,男子到异姓女子氏族中过着“夜赴晨归”的同居生活,就有点像现在的“一夜情”那样,那会还没有夫妻稳居的家庭生活 。而“居妇家制”则进了一步,丈夫到妻方家生活,有点像现在的“上门女婿”,血统按母氏计算,财产按母系继承,子女姓氏也随母系 。
随着金属器的使用,使犁耕农业和畜牧业成为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男子承担了大量的农业重体力劳动,男子社会地位提升,逐渐掌握剩余产品的支配权 。经过漫长的婚姻家庭氏族斗争,人们逐渐由“居妇家制”改为“居夫家制”,女娶男嫁变为男娶女嫁 。如《白虎通》中说“嫁者,家也 。”“嫁”表示女子到男方以夫家为家 。“娶者,取也”,表示男子把女子取到自己的家里来 。子女从父不再从母,世系按父系计算,财产按父系继承,姓氏按父系确认,母系社会被打破,父系社会形成,在社会中开始体现出鲜明的夫权支配色彩 。回头看武则天,她纵是坐有天下,仍然逃不出夫权 。夫权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 。唐高宗、甚至唐李宗族对武则天并无统治和支配权,但整个社会,李氏夫权仍然对武则天有无形的控制 。
换言之,武则天虽贵为皇帝,想要什么有什么,似乎天下没有她摆不平的事,但在世俗的眼里,她仍然是李家的媳妇,这一定位或说归属关系始终未曾改变 。当时的很多朝臣,根本不认为自己是武周的臣子,而是李唐的臣子,把武则天的权力归为李唐所有,反对武则天立武三思为太子亦是理所当然 。或许正是考虑到哪怕作为一个女皇也无法抗衡的夫权,武则天始终不敢强硬地立武三思为皇储 。其实,为了权力连儿子都舍得杀掉的武则天,她要真的处理掉两个儿子,立武三思为皇储并不是做不到 。问题是,这样做对武则天有什么好处呢?在夫权根深蒂固的情况下,他立武氏而废李氏,只会让自己处于尴尬境地 。就像狄仁杰所说,死后连香火都不配享受,折腾一番又是为了什么呢?或许正是这一点自私的心理占胜了她的偏执行为 。
图片来源于网络
699年,武则天将庐陵王李显召回,重新立为太子 。至于为什么立李显而不是立李旦,固然是受“立嫡为长”的影响 。而更重要的,是武则天对夫权的尊重,毕竟,李显是唐高宗生前立的太子,李旦则是她武则天废黜李显后立的太子 。让李显归位,表明对李唐王朝的延续,对夫权的尊重,这就顺应了世态民心 。想必在武则天内心里,她对婚姻与姓氏这种男权力量,是相当的绝望无奈,留个无字碑,任由你们说去吧 。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有儿子武元爽、武元庆 。武元爽有两个儿子,武承嗣、武承业;武元庆的儿子是武三思 。
因此,武则天与武承嗣、武三思二人都是姑侄关系;武承嗣、武三思二人是堂兄弟关系 。武则天在世期间,武承嗣、武三思二人都想做太子,进而在武则天之后继任大周皇帝 。武则天在位期间,武承嗣曾令其党羽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未能成功 。后来,大臣李昭德以武承嗣既为亲王,又为宰相,权势太重,建议罢免武承嗣的宰相职务,武承嗣遂被罢为特进 。唐中宗李显重新被立为太子后,武承嗣做太子的幻想彻底破灭,忧愤而死 。
武则天还是皇后的时候,曾要立武三思为太子,不过被狄仁杰等人所驳 。武则天驾崩后,武三思更加专横跋扈,构陷忠良 。与韦皇后、上官婉儿潜通,儿子武崇训跟媳妇安乐公主密谋废节愍太子李重俊,让安乐公主当皇太女 。李重俊因此起兵,诛杀武三思及儿子武崇训及其党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