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马插秧机插秧株距怎么调( 三 )


计算时取稻种千粒重为27g、发芽率为85%,根据插秧机纵、横进给量,行距、株距,每穴棵数确定播量 。实际播量要大 。秧片形状整齐无残缺,土层内无杂物,土厚2~3cm,水分适宜,秧苗粗壮不徒长、无病虫害、长势均匀 。二、驾驶技术要求1、严格遵守说明书中规定的安全常识、操作规程,掌握机械构造原理,正确使用、维护保养、保管 。2、插秧期:当地气温稳定通过12~13℃时开始插秧 。机插要求:早、稀、浅、正、直标准 。插后及时补苗,放水扶苗 。3、下田前要根据地块情况考虑行走路线和转移地块进出方便 。4、插秧机插秧时靠田边、地头两边,要留出与机幅相等的作业宽度,以便圈边出田 。插秧机作业时行驶要直,靠行间隔一致,不压苗 。5、当第一次给插秧机补给秧苗时或苗箱上没有秧苗时,务必将苗箱移到最左或最右侧 。插秧作业到最后时观察:若再插则所剩余的秧田不足一幅插秧作业宽度时,应通知装秧手预先取出靠边一个或几个秧箱内的秧苗,使插秧机相应少插一行或几行,最好留下一幅插秧机作业宽度,以便最后圈边出田 。三、作业质量下降的原因及改善措施1、立秧差:插深调节不当;表土过硬 。2、分离针与推秧器间带秧:苗床缺少水分;推秧器变形或工作不正常;本田过分细软或缺水;推秧器与分离针间隙过大 。
3、漏穴:秧苗骑秧门;秧门口有泥环、稻根等异物;秧片规格过宽;秧苗密度不均 。4、均匀度差:送秧齿轮缠根多;各分离针取秧量不一致;秧苗密度不均 。5、秧片拱起:苗床水分过多;苗床土厚不当;送秧齿轮缠根多 。四、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1、一组栽植臂不工作,并有响声:分离针在秧门口碰石块、树根等异物;离合器弹簧弹力弱;安全离合器打开;无声链条活节脱落 。2、推秧器不推秧或推秧缓慢:推秧杆弯曲;推秧弹簧弱或损坏;推秧拨叉生锈;栽植臂内缺油;分离针变形与推秧器无间隙 。3、秧箱两边有剩秧:秧箱移动臂夹子松动;滑套、螺旋轴或销磨损 。4、纵向送秧失灵;棘轮齿磨损;棘爪变形或损坏;送秧弹簧弱或损坏;送秧凸轮与送秧连接用锁圈和钢丝销脱落 。五、插秧机的维护保养、保管1、插秧机每天作业后都要清洁并检查各部位,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解决;加注补充燃油、润滑油和润滑脂 。按说明书要求进行保养,是保证插秧机正常工作、延长使用寿命、如期完成插秧工作的基础保障 。2、插秧机工作条件恶劣、使用时间短、停放时间长、停放保管不当,容易造成钢铁锈蚀、断裂、橡胶老化以及零部件变形损坏 。3、长期保管要求:外表清洁;放净燃油、润滑油;卸下三角皮带单独存放;润滑各润滑点及有关部位;往火花塞或进气道灌入机油20mL左右,转动曲轴数圈,使活塞顶部、缸套内壁、气门座有油,封闭气缸;清洗空气滤清器,然后将空气滤清器、消音器、油箱口等用布包好;栽植臂放最下面位置防止弹簧弹力减弱 。
机械插秧的发展措施:1、加强研究,不断完善机插稻、直播稻、麦套稻在全省大面积示范应用的时间比较短,许多生产实际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制约了技术的推广速度,在生产过程中还需要栽培、植保、土肥、气象、耕作、农机等多部门密切配合,更好地为大面积生产服务 。2、加强宣传,提高认识稻农中存在的“懒种稻”思想,片面追求轻简稻作,导致直播稻面积快速增加,生产水平下降,与“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也不一致,长久下去会影响到粮食安全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加大宣传,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主流媒体,专题讲座、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性,宣传水稻最新栽培科研成果,大力推广水稻丰产稳产、高效实用栽培技术,引导农民更新观念、科学种田,提高他们运用先进稻作技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加大投入,正确引导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建立主导品种、主推技术高产示范方,让农民对先进、科学的技术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通过现身说法,积极引导农民使用主推技术,减少生产风险,提高种植水平 。同时可采取技术补贴政策,对应用丰产高效稻作技术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或物化补贴,引导农民应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从而调动广大农户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扩大丰产稳产高效实用栽培技术的应用面积,确保水稻生产稳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