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隆中对》计策并不高明:定位过于模糊( 二 )


荆州地处江汉平原且河流交错 , 曹军和东吴都势在必争 。赤壁之战获胜后 , 刘备控制了荆州 , 派关羽负责镇守 。公元219年 , 刘备率主力击败曹操夺取了汉中 , 关羽也进攻襄阳 , 企图呼应 。结果军力很弱的关羽随即遭到曹操、孙权两军的夹击 , 败走麦城 。而此时刘备的主力正在汉中 , 与荆州千里之遥 , 无法及时驰援 , 关羽身死地失 。诸葛亮所设想的两路北伐 , 恰恰造成了首尾不能相顾的局面 。3年后 , 刘备反攻荆州 , 连打700里山隘险关 , 全军疲惫不堪 , 终遭大败 , 蜀汉衰落的大势从此不可挽回 。
若今天的战略研究人员为刘备谋划 , 应该会把根据地选在汉中而非荆州 。此处距新野不远 , 统治者张鲁行“五斗米教” , 剥夺平民财产统归教产并取消货币 , 生病靠念咒而不吃药 , 简直与邪教无异 , 其部战斗力也弱 。刘备率军攻占当属不难 。落脚后南可取四川 , 北可收陇西 。另外 , 在诸葛亮刚出茅庐时 , 曹操便以主力南下争荆州 , 这势必同孙权火并 , 正好利于刘备 , 可惜这一机遇未被抓住 。《隆中对》12年后 , 刘备才攻取汉中 , 曹军却在七八年前已占关中、西凉 。若是刘备能先行控制西北 , 就能建立起强大骑兵 , 统一天下的目标便有可能实现 。可叹诸葛亮计不出此 , 估计是因古代信息流通不畅 , 不大清楚西北、西南形势 。
纵观中国古代 , 有一基本规律——凡南北分裂者北强南弱 , 凡东西分裂则西强东弱 。其根本原因 , 便是东部和南部养马困难 , 缺乏骑兵便难取得陆战优势 。后来诸葛亮北伐时 , 就面对蜀魏实力相差悬殊的事实 , 尤其是川中山地兵难以在平原击败魏军铁骑 。这位贤相纵然把“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发挥到极致 , 最终也无法挽回“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遗憾 。战略上的错误无法用战役的胜利来弥补 , 《隆中对》战略之误 , 也不能以盲目歌颂贤者的溢美之词来掩盖 。
【诸葛亮的《隆中对》计策并不高明:定位过于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