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汉代金缕玉衣秘密:下葬尸体千年不腐( 二 )


有鉴于此,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便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 。有幸躲过故盗命运的那些诸侯墓葬,尸骨早已化为一捧泥土,却为我们留下子这梢美绝伦的玉衣 。让我们面对玉衣,去赞叹2000多年以前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
金缕玉衣玉片刘胜穿的玉衣形体肥大,头部的脸盖上刻划出眼、鼻和嘴的形状,腹部和臀部突鼓,裤筒制成腿部的样子颇似人体 。窦涫的玉衣比较短小,没有做出腹部和臀部的形状,可能是出于对女性形体造型的避讳 。刘胜玉衣全长1.88米,由2498片玉片组成,用于编缀的金丝约重1100克 。
能够长生不老?完整的玉衣是西汉武帝时才出现的,那么再早的玉衣是什么样子的呢?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汉代的玉衣是由先秦时期的“缀玉面饰”演变而来的 。所谓“缀玉面饰”,就是将做成眉、眼、鼻、口形状的玉石片,按一定形状排列,辗附在织物上,再覆盖在死者面部 。这种缀玉面饰就是汉代玉衣的雏形 。
最早的缀玉面饰出现在河南三门峡市西周晚期的虢国墓地中 。战国时期,辗玉面饰成为一种颇为流行的丧葬礼俗 。汉武帝以前的诸侯王墓中尚未发现完整的金缕玉衣,但出土有金缕五面罩、玉帽、玉手套和玉鞋,这是缀玉面饰向玉衣的过渡形式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目前发现的汉代玉衣有20多套,除金缕玉衣外,还有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和丝缕玉衣,编缀玉衣材料的不同,代表着身份的不同 。
据汉代文献记载,汉代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公主等使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 。但中山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汉武帝刘彻的庶兄,按规定他只能以诸侯王的身份着银缕玉衣,为什么却越级穿金缕玉衣呢?
汉代皇帝的玉衣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有专家认为,玉衣等级的严格规定,是在东汉时期才形成的,因为在东汉时期的诸侯墓中就再没出土过金缕玉衣 。还有专家认为,死后能穿金缕玉衣的诸侯王都深受皇帝的器重,他们能着金缕玉衣下葬,也是皇帝对他们的一种恩赐 。
身为诸侯王的刘胜都能穿如此华贵的金缕玉衣,那贵为天子的皇帝玉衣是什么样子的呢?史书记载,汉武帝的玉衣玉片上雕刻着蚊龙、鸾风、龟麟等纹饰,被称为“蚊龙玉匣”,在玉衣片上雕刻花纹,想必除了加强装饰效果,有华贵之感外,还要体现皇帝的高贵身份 。因为没有考古发现的实物作为证据,汉代皇帝的玉衣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
东汉时期,除皇帝外,任何人使用金缕玉衣都是大逆不道的,地方豪强违法使用玉衣也被视为僭越行为,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
汉桓帝时,冀州官吏赵忠在埋葬他的父亲时,私自使用仿造的玉衣,被人上告后,以僭越的罪名,将其父的墓掘开,陈尸于棺外 。赵忠一家也被监禁起来 。
图片来源于网络
金缕玉衣发掘地为什么汉代人喜欢用玉衣做殓服呢? 这与当时人的迷信思想有关,在汉代,人们深信玉能使尸体不朽,玉塞九窍,可以便人气长存 。
所谓九窍就是指两眼、两鼻孔、两耳孔、嘴、生殖器和肛门 。出土的玉衣经常就搭配有用玉做成的眼盖、鼻塞、耳塞、口含、罩生殖器的小盒和肛门塞 。
其中最讲究的是要用玉蝉作口含,因为古人认为蝉只饮露水而不吃东西,是一种清高狷洁的昆虫 。人死后,其灵魂离开尸体,正如蝉从壳中蜕变出来时一样,所以古人以蝉为含的寓意可能在此 。
还有的学者认为,汉人用玉蝉作口含,是受这种昆虫循环生活的启发,从蝉蜕转生而领悟再生,因此就给死者含蝉寓暂死之意,希望死者能够复活和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