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奔波于死生之间的“摆渡人”


器官|奔波于死生之间的“摆渡人”
文章插图

医护人员向捐献者默哀致敬。 郭勇/摄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洪克非
一个生命逝去,数个生命重生。这不是神话传说,现实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穿梭于死生之间,构筑一个个生命的奇迹——撮合人体器官捐献,让衰颓的生命重现蓬勃。
冲刺48小时
7月4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90后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吴秀芝接到一家医院的电话,一名身患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男孩入院后脑血管出血,情况危殆。按流程,赶到医院的吴秀芝需立即将病人病历拍照发给湘雅二医院OPO(器官捐献办公室)负责人郭勇,补充CT、B超图像等,由后方评估捐献器官的可能性。
“下一步的关键是医生对病情的判断,还有家属是否接受。”吴秀芝说,此后主治医生的诊断介绍,也是家属能否认同器官捐献的重要原因。
抢救没能挽回生命,医生判断男孩已经进入脑死亡状态。在吴秀芝和医生的劝说下,悲痛的父母表达了捐献器官的意愿,他们希望能在他人的身上看到儿子的存在。
湘雅二医院评估的结果是器官捐赠可行,正要实施手术时,男孩父亲提出希望按照家乡风俗,阴历二十七(7月6日)过后再做。为了尊重家人意愿,吴秀芝联系对方医院继续保持治疗,并在医院跟踪进展。
7月5日凌晨5时,长沙铁路医院的医生来电,另一位患者家属有意捐献器官。
两次OPO工作形成重叠交叉,这在单个工作人员的经历中都是罕见的,工作量极其繁重,稍有差错,就会留下无法挽回的遗憾。
新的捐赠者是一位来自四川的患者,乘坐火车经过长沙时突然脑出血。7月2日收到讯息后,吴秀芝来到医院与患者家属联系,对病况进行评估后,经过多次沟通,得到了家属的理解。
7月5日凌晨,这位患者病情恶化宣告不治。来不及吃早饭的吴秀芝驱车直奔医院,在市红十字会的指导下,协调各个医院部门,签证文件收集资料,联系本院医生来进行手术,计算患者余下的医药费用、发放补助,安抚家属……
这次捐献的肝脏和眼角膜,可以让一名肝病患者有复生的希望,两人重见光明。
从凌晨5时到12时,吴秀芝需要在不同的楼层来回奔波,为了协调医院各个部门,并及时跟家属沟通解释各个环节,她手机满格的电量很快就被清零。7个小时忙下来,吴秀芝觉得自己好像也“清零了”,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
让吴秀芝欣慰的是,在送她上车时,器官捐赠者的家属含泪向她致谢,“快回去休息吧,你们是真的把这当成了事业的人!”
“人家刚奉献了大爱,却还在关心你,一下子存在感暴增。”吴秀芝说,她简单吃了个中饭就赶到另一家医院,对那个男孩的病况做跟踪、评估,并预先联系好前期的工作安排,直到深夜才回家。
第二天一觉醒来,吴秀芝又立即赶到这家医院,将上一个捐献者的“功课”几乎重复了一遍。直到7月7日凌晨3时,那个脑出血的男孩被送进手术室。男孩的肝脏捐给了两名患者,加上肾脏和眼角膜,6个人的生命由此焕发新生。
回到家中,拖着一身疲惫的吴秀芝在父母怜爱的目光中倒床就睡。
4年间,这个年轻的90后在同事们的支持下,成功协调完成了70多例捐献,帮助逾百人获得新生。
凌晨3时的砸门人
长相甜美心思灵巧的吴秀芝的业务分区是在长沙市内,而1991年出生的马望宗则和另一名男同事被派驻湖南省西部的怀化市“抓业务”。
初入行时,他曾遭遇了惊险一幕。
2014年湖南省邵阳武冈市,四川某地的一个团队到当地包了一个工程项目。不久,一名20多岁的工人在工地上出了安全事故,经过一番抢救仍无法挽回该男子性命。武冈市人民医院的科室主任向男子父母介绍了器官捐献的工作后,哀痛的家属最终决定联系湘雅二医院捐献孩子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