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数字背后的烟台硬核战“疫”( 二 )


是的,在蝉鸣阵阵,暑气正浓的夏日,接到烟台芝罘区、莱山区、福山区、开发区、高新区启动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并争取用48小时完成的通知后,闻令而动的医护人员,在一个个请战电话、一条条请战微信中,组建成一支支核酸样本采集队伍奔赴抗疫一线。
凌晨时分,社区广场,盏盏明灯点亮夜空。隔着口罩防护服,我们认不出彼此模样;看着陌生的眼睛,我们却彼此性命相托。那是一个不眠之夜,身穿密不透气的防护服,很多医护工作者从凌晨忙到夜晚,有的脸颊被口罩勒出血痕甚至溃烂,有的身上的汗水随着衣服流到鞋子里,有的中暑晕倒在现场,有的连续工作20多个小时蜷缩在纸箱里睡着了,他们不是个例,而是在这次全员核酸检测过程中,14000多名医务人员的真实写照。
这是医护人员拼劲全力的5天5夜,他们手拿棉签取下1300多万份样本。这是检验人员们坚守实验室的5天5夜,给出了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的答案。坚决筑牢疫情防控防线,共同守护我们的美好家园,烟台温度暖爆了。

疫情|数字背后的烟台硬核战“疫”
文章插图
8400、8200、2.9万——他们争分夺秒不辞辛劳
疫情是面镜子,疫情也是场大考。在这次全员核酸检测过程中,我们欣慰地看到,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共抗疫情,8400多名公安干警、8200多名社区工作者、29000多名志愿者日夜奋战在一线,与病毒赛跑,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
8月4日0时,在塔山社区,75岁的党员志愿者辛安国已经在核酸采集点忙碌整整一天了,可他还在坚守。他说:“再辛苦也要坚持,因为我是一名党员。”
0时30分,在烟台文化中心广场核酸采集点,芝罘区向阳街派出所民警车广海,手拿喇叭正在向市民讲解核酸检测须知,从早晨7点开始,他就像钉子一样钉在采集点,说了多少话他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喇叭的充电电池已经用掉了2块。
快的节奏、紧的氛围,同心战“疫”,有你有我。很多基层干部不分昼夜连轴干,清晨出发,凌晨回家,抛小家、顾大家,有的基层干部夫妻二人全部投入一线检测,家中孩子孤单留守;有的公安干警在现场来回奔走维持秩序,一忙就是十三四个小时,行走近10万步,脚肿得鞋都脱不下来;有的志愿者主动请战、连续奋战,衣服干了湿、湿了干,嗓子喊哑了、皮肤晒黑了,依然选择坚守……
“我不能退,哪怕累了我躺也要在现场躺”,作为基层社区的“大管家”,烟台市芝罘区毓璜顶街道大海阳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冷晓燕连轴奋战,累了就在地上睡一觉,5天来始终坚守在一线。
【 疫情|数字背后的烟台硬核战“疫”】“每天从早上5点,一直到晚上12点,我都必须守在现场。作为人民警察,就应该冲锋在前,为群众撑起安全保护伞。”连日来,在全员核酸检测现场,海阳民警王萌因为在烈日下连续奋战,长时间执勤而得了一张“证书”——晒出了“口罩脸”。
这些名字通过媒体报道进入了烟台市民的视线,他们中有一线公安民警,有村居干部,也有广大志愿者。
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役中,一种精神力量正在凝聚,让原本身处不同领域的他们在同一片战场相遇,他们用昂扬的斗志,做出响亮的回击,烟台力量迸发了。

疫情|数字背后的烟台硬核战“疫”
文章插图

疫情|数字背后的烟台硬核战“疫”
文章插图
5天5夜——高效之举释放创新之功
为什么5天5夜可完成1300多万人次的核酸采样?这背后大数据功不可没。
本轮疫情防控中,政府依托信息技术创新治理模式,重构治理流程,积累下了有益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