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儿童|“脆弱与韧性:如何让乡村儿童免于心理危机”主题研讨会在沪举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魏其濛)六年级的小远刚转学时,因患有夜尿症,身上总散发出一股不太好闻的味道,小远害怕被同学嘲笑而封闭了自己。直到上了心智素养课《接纳别人的不完美》,同学们渐渐不再嫌弃小远,愿意和他一起玩,而小远也变得更讲卫生了。
日前,来自河南省濮阳县城关镇东关小学的教师张永霞在中国好公益平台与广东省日慈公益基金会、南都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媒体研讨会上讲述了小远的故事。她说,这就是心智素养课程给孩子们带来的力量,让他们学会了接纳和互相关心。
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2020年中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达24.6%。随着学生年级升高,抑郁和重度抑郁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在大量劳务输出的乡村地区,家庭教育缺位、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普遍缺乏心理相关的知识、方法,乡村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缺乏关怀和引导。

青少年儿童|“脆弱与韧性:如何让乡村儿童免于心理危机”主题研讨会在沪举行
文章插图

研讨会上,社会工作专家、教育工作者与公益机构代表围绕“脆弱与韧性:如何让乡村儿童免于心理危机”主题,从不同角度展开探讨。
日慈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真分享说,从2016年起,日慈公益在青少年儿童发展和心智素养教育公益领域努力,为乡村儿童研发、提供心智素养课程,从预防视角减低乡村儿童的心理风险。
其中,“心灵魔法学院”基于社会情感学习和积极心理学,自主研发设计了一套适合6-16岁青少年儿童的本土化的心智素养教育课程,并通过赋能教师为乡村儿童每学期开展8-10节心理活动课。截至2021年6月,日慈公益已经将心智素养课程带到全国30个省市1300多所学校,累计服务了超过24万名乡村孩子,3600多名乡村教师参与其中。
张真认为,心理健康水平对儿童的学习生活各方面都有显著影响,因此迫切需要采用创新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尽早预防对他们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当孩子提升了社会情感学习能力和心理抗逆力,当遇到困境时,他们就能平稳度过。
研讨会上,日慈公益还发布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公益领域扫描报告》。
芝加哥大学社会工作博士生付琳赟在解读报告时说,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迄今只有20多年时间。当前,我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公益发展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心理课程、教师培训、教师心理支持、个案干预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是公益组织最常用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解决方案;未来,“社会情感学习”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方向。
【 青少年儿童|“脆弱与韧性:如何让乡村儿童免于心理危机”主题研讨会在沪举行】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