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这里,孩子们把山区村小当成家

“孩子们,起床了!”温柔的呼唤打破了清晨山间的寂静。孩子们睁开惺忪的睡眼,就看到西津畲族小学校长庄桂淦和他妻子梁纯爱慈爱的面容,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各个寝室,帮低年级孩子穿衣服、梳头发。
西津畲族小学的一天从早上6点就开始了。“校长爷爷总是很早开始打扫操场,梁奶奶会给我们准备早餐,还有很多好吃的。”三年级的叶恩汇说起校长夫妇,就像是自家的亲人。

孩子们|在这里,孩子们把山区村小当成家
文章插图

庄桂淦组织西津畲族小学的孩子们开早会。(董昕摄)
位于闽北山区的西津畲族小学是福建政和县唯一的村级寄宿制小学。由于当地外出务工人口多,就读的158个学生中过半数是留守儿童,有83个寄宿生,还有不少来自单亲家庭、特殊困难情况家庭。小学成了学生们的另一个家。
“住宿是免费的,每个学期只要500元伙食费,这对我们低保家庭是贴心的照顾。”畲族学生雷财康的舅舅刘顺火说,“孩子的父亲去世了,母亲是聋哑人,庄校长夫妇对孩子比我们还关心。”
多年前,庄桂淦和同为教师的妻子梁纯爱以校为家,收留了几个全托的留守儿童。消息传开后,远近的困难家庭不断把孩子送来。校舍不够,在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资助下得以扩建,并设立了“留守儿童之家”。

孩子们|在这里,孩子们把山区村小当成家
文章插图

新学期,庄桂淦迎接孩子回校。(董昕摄)
每年开学,学校床位供不应求。于是庄桂淦设立了一个特殊门槛:谁家更困难,就先接纳谁。
孩子越来越多,谈及辛苦,庄校长却全不在乎,“大家都把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来,我们负责教导孩子,上百个家庭就能出去安心务工。”
他最怕的事,是孩子们辍学。尽管条件艰苦,但庄桂淦从没放弃这些孩子。“有的孩子比较特殊,很敏感,所以要尽可能呵护他们的梦想。”庄桂淦说,“只有读书,将来才能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孩子们|在这里,孩子们把山区村小当成家
文章插图

学校新设立了爱心图书室,庄桂淦在一旁看着孩子们阅读。(董昕摄)
坚守山区47个春秋,年过六旬的庄桂淦早已过了退休的年龄。很多人说,庄校长是这个“家”的主心骨。
自1974年起,庄桂淦从沿海侨乡福清来政和支教,便再也没有离开过。即使在印度尼西亚的父母希望他去国外继承产业,他也不曾动摇。
学校目前一共有10名老师,庄桂淦作为校长,既要负责孩子们的文化课教学,也要管饮食起居,凡事都亲力亲为。

孩子们|在这里,孩子们把山区村小当成家
文章插图

庄桂淦在巡夜,查看孩子们睡眠情况。(董昕摄)
【 孩子们|在这里,孩子们把山区村小当成家】“孩子们在这里不仅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做人。”庄桂淦说,虽然很多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也希望他们沐浴在爱中成长。
庄桂淦最大的心愿是:把教育事业进行到底,把爱传承下去,找到一个合适的接班人。
他说,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要尽可能为学校打下更好的基础,把对教育的热情传递下去。对于接班人,他的要求是,至少要有两个“心”:扎根村小的“决心”和为孩子付出的“爱心”。这样,他才能放心。
这些年,庄桂淦最欣慰的是,学校走出的孩子,后来成为老师、军人、医生、工程师、企业家等,常会一批一批回来看他们。
山区校园里,没有大城市的喧嚣,孩子们在家门口感受着温暖和爱,在这里健康快乐地成长……(采访人员邓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