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面|蹲点报告丨守护黄河岸边24小时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人员 程凌润 王倩
不分白天和黑暗,不怕寒冷和劳累,在黄河济南平阴段,来自济南蓝天救援协调中心志愿者和平阴榆山街道村民一起在大堤上筑起一道防线。面对36年来最大秋汛,大家坚持24小时黄河岸边巡防,查看分析每一个时间段的水位变化,用行动守护着一方平安。

方便面|蹲点报告丨守护黄河岸边24小时
文章插图

夜晚,临时指挥部的点点星光,巡防志愿者的巡护脚步,回传群里的“一切平稳”信息,交织成这个秋夜里最闪亮的音符。
半桶方便面
两张床、一张桌子、几把凳子,在黄河岸边临时搭建帐篷中,负责巡逻的村民的“歇脚点”,里面还存放着火腿肠、方便面、桶装水、苹果等物资。

方便面|蹲点报告丨守护黄河岸边24小时
文章插图

【 方便面|蹲点报告丨守护黄河岸边24小时】 “刚搭好帐篷的时候没有接上电,只能用射灯照明,也没法烧水,只能从提几个暖水瓶来。”平阴县玉山街道新博士村党支部书记周淑芹说,通上电以后,夜晚照明的问题就解决了,他们也能烧开水了,也就能吃上热腾腾的泡面。
10月8日上午,周淑芹的早饭就是一桶方便面,然而她刚吃了几口面就接到了巡防新任务。于是,周淑芹放下筷子再次到黄河岸边巡逻。
“主要是看黄河的水位,看坝头有没有渗漏的地方,如果发现隐患就上报给(平阴县)黄河河务局,会有专业人员来处理。”周淑芹说,他们三人一组进行巡查,此前曾发现一处隐患,并及时上报处理。
虽然巡逻的路段不算长,大约1公里,但是沿途部分路段泥泞不堪导致行走不便,来回将近半小时。据统计,今年60岁的周淑芹一天要走十几趟,每天的步数达上万步。
巡逻结束后,周淑芹再次来到帐篷时,剩下的半桶方便面已经发胀成为“一坨”,热面也变成了凉面。“现在已经饿过劲了,不饿了。”周淑芹说,为了守卫黄河,他们村四五十名村民组建了巡防队伍。
“村民们一听说是巡防黄河,都很积极地报名。”周淑芹说,一些做生意的村民也踊跃报名,“有的是白天上班,晚上过来巡逻。”
2000年出生尹子凯是一位退伍军人,他曾参与重庆市的抗洪抢险工作,他说能在老家参与黄河巡逻工作,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天晚上7点,刚下班的尹逊恒骑着电动三轮车来到黄河岸边的临时帐篷。由于没有吃晚饭,周淑芹特意为尹逊恒煮了两桶方便面,并且详细交代了巡逻的内容,还带着他走了一圈。
1小时一次的巡防
“稍息、立正,现在是我们小队今晚的第一次巡护,大家还是要仔细,出发。”8日晚上8点钟,伴随着济南平阴蓝天救援队副队长娄方圆一声令下,8名队员手持手电筒开启新一轮的巡防。

方便面|蹲点报告丨守护黄河岸边24小时
文章插图

方便面|蹲点报告丨守护黄河岸边24小时
文章插图

按规定,在黄河岸边巡防,一小时一次,有几个点是必到的,这其中包括刘官控导站堤岸、临时水位监测点以及黄河水流量变化等等。
远离村庄和乡镇,此处的夜晚漆黑一片,照明全靠队员们自带的手电筒。沿着黄河岸边行走,一侧就是滚滚流淌的黄河水,手电筒既要照亮脚下的路,又要根据光亮观测水位的变化。
“水流比下午时大了一些,回旋区的水有流动,这个情况要记录一下。”娄方圆边说边用手电筒照向回流区的树木,他说,每一次巡防,一点点的变化和细节都不能错过。
在相关部门设置的水位监测点,大家停下脚步仔细观察,“8日晚上8点20分,水位38(厘米)。”队员们认真做着记录。娄方圆介绍道,监测点最高水位前几天到过58厘米,一旁的树枝上也留下了被水泡过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