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警医联动,为救助生命打开绿色通道

2014年以来,高密作为潍坊市社会道路救助基金首批试点单位,7年间,900多名困难群众受益,救助总额超过1000万元,化解矛盾纠纷300余起。这笔“救命钱”如及时雨一般,让绝望无助的老人、儿童等交通事故后的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治。可现实中,“最后一公里”并未彻底打通,医院担心救助垫付款不能及时到位,政策接受度不高等问题一直存在。
为此,高密市公安局开展“警医联动”新模式,对所有事故进行及时回访,一旦发现有医院或事故民警并未介绍相关政策,即联合多部门进行处罚,让监督走在前面,为救助生命打开绿色通道。如今,高密市14家医院都可为道路交通事故开通“绿色通道”,即使事故伤者的救助垫付未到位,也可以接受治疗,切实发挥了救急、救难、扶危济贫的作用。
道路救助基金撑起“生命保护伞”,没钱垫付也可以先治疗
10月8日,在高密市拒城河镇,45岁的隋纪文先生正照料病榻上的父亲,跟前段时间相比,如今老人身体大有好转。回想起父亲入院初期,被治疗费压得喘不动气的日子,隋纪文一阵后怕。“要不是潍坊市公安局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办高密服务站民警,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当时真没钱继续治疗了。”隋纪文说,事故发生后,肇事一方不肯垫付费用,自己借来的钱连一个疗程的费用都不够,民警第一时间告知他,抢救费用超过交强险责任限额等三种情况,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可以垫付其抢救费用,在费用打到医院账户前,医院有责任继续治疗。

救助|警医联动,为救助生命打开绿色通道
文章插图

原来,隋纪文的父亲驾驶电动三轮车在高密市石庵路行驶时,与一辆轿车发生碰撞,导致父亲重伤昏迷,被送往高密市中医院进行开颅手术并住进了重症监护室。短短两天时间,老人的治疗费用达8万元左右,隋纪文掏空家底,东拼西凑还不够。眼见交不起治疗费,高密市公安局交警大队事故科民警及时出现告知隋纪文,其父亲的情况符合救助条件,可申请手续需要时间审核。
伤情刻不容缓,医院能否在救助款打到账户前选择为其治疗?在高密服务站民警的沟通下,隋纪文的父亲得到了及时治疗。
在医院内部,有一个“警医合作站”,公安交警联系人在此处办公,一旦有紧急情况可随时与其联系。其间,民警也及时上门核实情况,进行定期回访,让隋纪文没有了后顾之忧。

救助|警医联动,为救助生命打开绿色通道
文章插图

四五天时间,第一笔救助款打到医院账户,隋纪文承受的压力更小了。虽然父亲伤情中途一度恶化,可二次救助的申请也很快通过,总共7万余元的垫付款及时到达医院,隋纪文东拼西凑一番,加上各种报销费用,足够父亲治疗到出院。在事故处理完毕后,民警定期回访。隋纪文表示,一旦肇事方将赔偿款给自己,他也会第一时间将救助基金垫付的钱款交还给对方。
高密公安开展“倒逼式改革”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长期以来,由于社会救助制度的缺失,交通事故诱发了诸多社会矛盾。有的事故责任人因无赔偿能力肇事后逃逸,影响了受害人的及时救助;有的受害人为了筹集医疗费用,四处举债,导致家庭经济拮据。
2014年,潍坊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垫付业务正式启动。只要符合三种情况,按属地原则,就可以由事故发生地所在的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及时垫付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人身伤亡的丧葬费用、部分或全部抢救费用。这三种情况分别是:抢救费用超过交强险责任限额的,垫付差额部分抢救费用;肇事机动车未参加交强险的,垫付全部抢救费用;机动车肇事后逃逸的,垫付全部抢救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