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马堡|万里长城今安否


助马堡|万里长城今安否
文章插图

在甘肃省嘉峪关市拍摄的嘉峪关关城南侧夯土城墙。新华社采访人员郎兵兵摄
2000余年的历史长河里,长城目睹过战火狼烟,聆听过商队驼铃,见证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激励了全体中华儿女浴血抗战。它像一本厚重的史册,书写历史和今天;也像一位孤独的老人,需要后人精心呵护
风沙吹老岁月
下着小雨,61岁的尹成武锁上家门,陪采访人员来到山西广武明长城2号段1号楼前。只见敌楼上有几道深深的裂痕,上部用铁圈、钢筋箍着,楼顶已经漏雨,曾用来挡雨的彩钢板掉落一地。
“这个敌楼很危险,3年前就上报了,但经费下不来,可能现在顾不上它吧。”说完,尹成武眺望远方,3号段上2个敌楼已得到抢修,还有2个亟待修缮。
从1979年至今,尹成武已当了40余年的长城保护员。“你观察长城吧,一天比一天瘦,有的墙体顶部已不到10厘米。”
长城,分布于我国15个省区市,总长度超过2.1万公里。
它像一条巨龙,在茫茫群山间蜿蜒前行,越过山峦,穿过草原,深入荒漠,时隐时现,默默无语。漫长的岁月侵蚀着它的身躯。目前,长城墙体遗存保护较好点段仅占12.3%,而占总数51.2%的点段仅存痕迹或彻底消失。
这是一场文物与时间的赛跑。
多地受访对象表示,现在长城面临的最大敌人来自大自然——雨雪、风沙、雷电、地震,并受西北气候暖湿化影响,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长城保护研究所所长张斌说,嘉峪关以前的年降雨量是80多毫米,从2017年开始逐渐增多,加上水库对小气候的影响,愈加湿润的气候不利于土遗址的保存。“2019年,光秃秃的戈壁滩变成绿绿的一片。今年,祁连山雪顶比往年白,说明降雨量在增加。”
近年来,甘肃省山丹县境内长城因自然原因倒塌七八处,这让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张雳感到不安。目前当地仍有近六成长城存在倒塌风险。
陕西省榆林长城也受到气候变化影响。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任强说,以前当地年降雨量是400毫米,现在上升到600毫米左右。榆林长城约占陕西省长城的九成,现存基本为明长城,很多战国秦长城已消失。
采访人员在榆林市榆阳区明长城红石桥乡段看到,这里的长城均为土遗址,受雨水常年冲刷,已成为断断续续的土坎、土包。在长城一侧可以看到几条雨水冲沟,浅的有三四米,深的达10米。
榆阳区文旅文广局文物办工作人员王军说,榆阳区有战国秦长城和明长城遗址一共256公里,其中,168.8公里的明长城,还剩50.6公里,而87.2公里的战国秦长城,只剩3.4公里。
曾经黄土夯实了城墙,如今风沙正在吹老岁月。
嘉峪关以其雄浑气势和壮美风景,成为丝路古道上一张闪耀的长城名片。同样一段城墙从景区内外看却高度不一。景区内的墙体高3米,是将底部2米沙子清理后用于展示的。而另一侧,沙子未清理,墙体仅露出1米左右。城墙边的壕沟已被沙土填埋,但为了展示,文物部门特意清理出一段,几米深,用玻璃围住。
“据不完全估计,嘉峪关长城在600多年的时间里,消失了四分之一。”张斌说。
地震、雷击对长城的破坏最为致命。甘肃省山丹县位于祁连山地震带,2003年发生的地震,导致长城保护员陈兴盛巡护的长城段中有5至6段发生倒塌,其中16号烽燧倒塌了三分之一。辽宁省锥子山长城大毛山段6号敌台,在2012年经过一场大雨,又遭到雷击后,一半建筑已经损毁。
近日,采访人员奔赴长城沿线的辽宁、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宁夏、甘肃7省区市,在万余公里的行程中,处处听到来自基层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