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运|云南哀牢山遇难者遗体转运出山:当晚下了冰雹,救援队有人累倒山上( 二 )


文章插图
简单的进食过后,没有停留,整个队伍又继续往山下走。
王先生说,他们跟在转运遗体队伍的后面。上山的时候,指挥部给他们做了详尽的交代,“必须紧紧跟着,队伍中有人要上厕所,其他人也不能借赶路之由先行离开。”王先生理解,指挥部的交代就是想让村民们上山之后遵守纪律,保证安全,要紧跟大部队,不能脱节。
为此,下山时有村民要脱离队伍,走自己的近路,也被其他村民给弄了回来。“他想直接往山下冲,我们就说,你想去那儿就去哪儿,没有一点责任感,一点也不负责。”
下山的路程特别漫长。转运遗体的队伍花了近5个小时才走到有车接应的地方。

转运|云南哀牢山遇难者遗体转运出山:当晚下了冰雹,救援队有人累倒山上
文章插图
王先生说,转运遗体有专门的转运袋,袋子外还被类似橡胶的东西,一块一块地包裹好。每一个遗体,都由差不多二十七八个人组成的小组负责转运。抬遗体的担架,是由砍来的树枝做成,需要4个人抬。山上道路艰险不好走,加上众人已是相当疲惫,基本抬出50米的距离,就需要换人。
“后来大家都累了,后面的人就开始上来帮忙。”王先生回忆,当时他们也想去帮忙,不过被救援人员拒绝了。“他们说我们没有经验,不能去动。”
随后,王先生一行又提出,他们可以帮着救援人员拿装备、行李、物资,也被救援人员以他们人员足够多为由拒绝了。“你们跟着我们,跟我们说说话。”

转运|云南哀牢山遇难者遗体转运出山:当晚下了冰雹,救援队有人累倒山上
文章插图
据王先生介绍,转运遗体的过程中,道路情况稍好一些时,救援人员都是把担架扛在肩上的。当遇到陡坡等很差的道路情况时,救援人员会将转运袋两端用绳子系好,一人拿着前端的绳子掌握方向,剩下的后端绳子则由七八个人拉着,在为遗体做好防护的前提下,后方放绳,前方把握方向,就这样一点一点“滑”下去。
王先生说,晚上八九点的时候,山里就开始下冰雹,个头不小,打在人头上生疼。一路上,走动起来时,感觉不到很冷,只要一停下休息,寒冷就袭来。“这时队伍里就会喊,快走啊,太冷了。”
王先生回忆,将遗体转运出山的那天,山上的救援人员很多,加上进去的村民,他估摸能有400多人。“前面看不到头,后面看不到尾,一大串都是人。”晚上的时候,大家打开电筒,山上明晃晃的一条白线。

转运|云南哀牢山遇难者遗体转运出山:当晚下了冰雹,救援队有人累倒山上
文章插图
一直不间断的赶路,让救援人员吃不消。王先生说,走到后段,大家疲态尽显,救援队中的领队则一直想方设法逗队员们开心。随时都会给他们喊口号,一路都会问“有没有信心”以给他们鼓励。下山时,有些救援队员实在走不动时,便坐在地上,用手划着下山。而王先生一行则一直跟救援队员说话,路不好走,有些救援队员走着走着就滑下了山,村民们就及时过去拉他们上来。“所有人都团结在一起,齐心协力,让他们也信心十足,说今天晚上必须下山。”
因哀牢山天气开始变得恶劣,尽管救援人员昼夜搜救,体力透支、极度疲惫,但为了保障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指挥部给前线人员的要求仍是尽量往外走,务必不要停。
当天晚上,王先生一行于10点多到达山下,而在不久前前的9点50分,遇难者遗体就被移交给遇难者所在单位。王先生说,下山后,不少救援队员直接坐在地上休息,也不管有没有淤泥或者淤泥有多厚。
王先生说,救援进展一直牵动着附近村民的心,很多人都是每隔半个小时就刷新一次救援消息。得知4人都遇难以后,大家都很伤心。他们觉得可惜,一来山上环境复杂,有些地方连指南针等设备都没用,贸然进入不当;二来山上其实有可以避雨而又干燥的地方。“可能他们没有经验,对这些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