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这家医院的“红马甲”,带着医疗资源下乡了|国际志愿者日| 志愿者

许多村民在结束诊疗后仍依依不舍,反复问志愿者,“今后还会不会再来?”

奉贤这家医院的“红马甲”,带着医疗资源下乡了|国际志愿者日| 志愿者
文章插图

在第36个“国际志愿者日”到来之际,奉贤区中心医院一群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赶赴吴房村村委会,带着优质医疗资源下乡,为村民提供家门口的诊疗服务。在这里,有一群本地村民已经等候良久了。

奉贤这家医院的“红马甲”,带着医疗资源下乡了|国际志愿者日| 志愿者
文章插图

义诊帮助老人解决长期病痛
“红马甲”们,是来自奉贤区中心医院的医护人员,他们志愿下乡服务,为村民提供就近便捷的医疗服务。袁阿伯特地起了个大早,先是参加了骨科主任医师张东带来的关于骨质疏松的小课程,了解了诸多实用知识,“我这几年动不动就骨折,现在虽然痊愈了,但还是心有余悸,不敢骑车和剧烈运动,也不敢出远门。”不过,听了张东的讲解和现场咨询,袁阿伯对自己的身体情况更有信心了,“医生建议我再去医院完善骨密度等相关检查,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奉贤这家医院的“红马甲”,带着医疗资源下乡了|国际志愿者日| 志愿者
文章插图

随后的义诊环节里,村里的老百姓都来了。志愿者们热情接待每一位前来问诊的村民,聆听他们的病情和主述,耐心询问病史,免费测量血压、血糖,对患有常见病、慢性病的村民们给予详细的用药指导。黄阿婆的血压高达206/120mmHg,但平日没有任何症状,医生和家属沟通后,及时将她送往医院治疗;高血糖的吴阿婆血糖一直控制不好,咨询了急诊内科医师陈康后才发现,原来是漏打了一个长效胰岛素,陈康耐心讲解了胰岛素分类和用法,帮其制定了治疗方案。许多村民在结束诊疗后仍依依不舍,反复问志愿者,“今后还会不会再来?”
深耕“送医下乡”近30年
据悉,此次奉贤区中心医院发起的“贤医有约,精准健康科普行”志愿服务项目,是为了通过新农村义诊形式,为乡村构建流动的高品质医疗供给。项目通过前期走访调研、精准对接,有针对性地准备了科普内容——下工地、进学校、去村居委,举办各类科普讲座和义诊,拍摄科普视频和短片。项目的成员,则是来自奉贤区中心医院各个科室的医生、护士。
活动现场,还有一批“红马甲”小分队走进了村民家里,为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上门量血压、测体温、验血糖,进行合理用药宣教,并对长期卧床的老人家属讲解预防褥疮的知识。

奉贤这家医院的“红马甲”,带着医疗资源下乡了|国际志愿者日| 志愿者
文章插图

【奉贤这家医院的“红马甲”,带着医疗资源下乡了|国际志愿者日| 志愿者】 据悉,奉贤区中心医院早在1995年就成立了志愿者服务基地,现共有上海市志愿者网注册志愿者1400余人,院内下设18支志愿者服务小分队,院外与社区、村居委、高校等19家单位开展志愿者服务合作。为方便满足医院不同点位患者的需求,医院志愿者服务基地设有学雷锋志愿服务门诊总站和急诊、住院处两个分站,开设导医、文明咨询、劝烟员、自助挂号等志愿服务岗位,单日可接纳志愿者40至60人、每日服务超700人次。2018至2019年度,该基地获评“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今年9月,获批成为“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