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15年,她用一针一线带动残疾人串出“新世界”

来源: 原创稿
见到“田妈妈”的时候,她正在忙。
见她穿着一身红色的大衣,戴着一副眼镜,看上去慈祥又温暖。几个特殊的“孩子”围着她,跟她一起认真串着手中的“串珠”。有不会的地方,“田妈妈”都会耐心的教他们。学会了新的技巧,“田妈妈”会表扬他们,得了表扬“孩子”们会开心的手舞足蹈。这样样其乐融融又温暖的画面,在社区小小的工疗站里,一直持续了15年。
孩子们口中的“田妈妈”,叫田桂兰,今年70岁的她,是一名中共党员,已有36年党龄,曾任重庆市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沪汉社区文兴一支部书记。
为解决残疾人的心理问题,2006年她牵头建立以残疾人康复示范社区为依托、以手工编织为主、以工代疗为目的的残疾人工疗站。15年的时间里,她指导残疾人及家长开展手编教学2000多人次,编制手工作品1100余件,用一针一线带动精神残疾人“编织”出生活“新世界”,用满腔热情点燃残疾人希望之火。

残疾|15年,她用一针一线带动残疾人串出“新世界”
文章插图
田桂兰在残疾人工疗站带着“孩子”们做手工工艺品。人民网 胡虹摄
15年坚持 源于做母亲的感同身受
田桂兰刚退休时,在单位活跃了一辈子的她,在家里根本闲不住。作为老党员,她总希望自己还能发光发热。看到社区招募志愿服务者,她就报了名。
有一天,无意间听到一个邻居跟社区工作人员聊天。“我那个娃儿老是呆在家里不出门,我们大人稍不注意,他就用烟头烫自己手臂,这样下去,可怎么办啊?”
她心里一动,立即和这位邻居攀谈起来,才知道她家的“孩子”患上了抑郁症。
对于抑郁症,田桂兰一点都不陌生,因为她的二儿子也患有抑郁症,成天吃药,却依旧日渐消沉、情绪变幻莫测。尤其是重度抑郁症患者,拒绝与人交流,不愿意做任何事情,自杀率也比一般人要高出数倍,当父母的,每天几乎都在胆战心惊中度过。
同为母亲,有着相同的经历,田桂兰能感受这位家长心里的痛。
“当时,我第一个想法就是,一定要帮助他们。”田桂兰说。经过打听,在社区这样的“孩子”有十几个,都有或重或轻的抑郁症。上门走访后她发现,他们除了吃药,基本没有接受其它治疗。多数家长也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帮他们康复。
帮忙,肯定不单靠一股热情,光想不做,特别是要帮助一群特殊的“孩子”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于是田桂兰白天参加大渡口区残疾人联合会相关培训,晚上上网了解相关知识,通过查资料、咨询专家,和分析成功案例,田桂兰萌发了建立残疾人工疗站的想法。
2006年4月,本着“以人为本,人尽其才,重树信心”的服务宗旨,在多方支持下,以社区残疾人康复示范社区为依托、以手工编织为主、以工代疗为目的的残疾人工疗站正式成立。
工疗站不大,就是找社区空出的一个小办公室。然而,在这里,社区里特殊的“孩子”们可以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锻炼手脑,同时也让他们能意识到自身的价值,还能让他们找到朋友。

残疾|15年,她用一针一线带动残疾人串出“新世界”
文章插图
【 残疾|15年,她用一针一线带动残疾人串出“新世界”】田桂兰(左)耐心的教残疾人串珠。人民网 胡虹摄
不停探索 让残疾人重拾自信
说是“孩子”,其实并不恰当,因为他们中最大的已经40多岁,最小的也有25岁了。但在田桂兰的眼里,他们都是令人心疼的“孩子”。因为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残疾。
“让‘孩子’们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这是田桂兰给自己定的目标。可是,把“孩子”叫来工疗站做什么呢?田桂兰自己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有过失败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