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捐资11年,“00后”学子与一座桥的故事|瞭望 | 泽轩

“那里海拔高,冬天确实非常冷,大家都有桥过,我很开心。”
经年累月,王麒淦与村民建立了感情,也同他们一起见证村庄的发展
“这些事不是大事,是我个人所能做到的事而已。”
文 |《瞭望》新闻周刊采访人员 吴振东
近日,复旦大学党委收到一封来自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川主寺镇漳腊村的感谢信。信上说:“我们深深感谢复旦大学培养了有家国情怀、‘立心为民’的好学生——王麒淦同学。”
王麒淦是复旦大学2019级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通过这封感谢信,很多老师和同学才第一次知道了王麒淦捐资建桥修桥的事。
11年来,在漳腊村村头的漳腊河上,桥从无到有,从水泥桥变成钢架桥,折射出一个山村攻艰克难的战贫足迹,铭刻了一个少年立心为民的家国情怀。

默默捐资11年,“00后”学子与一座桥的故事|瞭望 | 泽轩
文章插图

王麒淦与他捐资修建的隆昌桥
捐资筑桥取名“隆昌”
“她从水里挣扎着起身的样子,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 默默捐资11年,“00后”学子与一座桥的故事|瞭望 | 泽轩】那是2010年的漳腊村,村头的漳腊河是村民去种庄稼的必经之路。河上没有桥,村民赤脚蹚过满是淤泥和鹅卵石的河道时,摔倒或深陷是常有的事。
一位母亲,背着竹篓,牵着孩子,腰弯得很低,过河时几次摔倒,又挣扎起身,到达对岸时已是一身泥水。
王麒淦一家居住在松潘县进安镇。8岁时,王麒淦与父母一起,从进安镇去川主寺镇参观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途经漳腊村时正好看到这一幕。
王麒淦和父母向村里了解情况,村干部解释说,村里年轻人少,留守的老百姓只能维持基本生活,修不起桥。王麒淦决定,将自己的压岁钱和参加比赛所得的共计3000元现金全部交给漳腊村,让村里建一座方便村民往来耕作的桥。
一周后,一座水泥桥连接起了房舍和菜地。桥建成的当天,兴奋的王麒淦在桥上来回走了好几遍。“那里海拔高,冬天确实非常冷,大家都有桥过,我很开心。”
2018年,由于洪水冲击和多年淤泥腐蚀,水泥桥塌陷到泥里,无法使用。王麒淦得知后又捐出了自己的奖学金,用于购买钢筋、水泥等材料,村民们出工出力,建起了一座更结实耐用的钢架桥。
建钢架桥之初,王麒淦还建议村干部,在桥中间搭一座棚子,“这样大家干活累了可以休息,下雨时也能避雨”。
村里采纳了他的建议,桥上建起一座人字形雨棚,棚下有一排座椅,棚顶挂着的牌匾写着“隆昌桥”三个红色大字,这是王麒淦和村民们共同起的名字,寄托着盼望漳腊村早日脱贫、富裕昌隆的心愿。
从2010年起,王麒淦每年寒暑假都会去漳腊村,看看桥的情况,一旦发现桥体有损坏或老化,便捐款修整,11年来他已陆续捐出多笔款项。今年暑假,他发现雨水使钢材生锈了,就捐出了在复旦大学获得的奖学金,为桥换了钢材、刷了漆。
与村民的感情不止一座桥
王麒淦与村民的感情,不止一座桥。
漳腊村曾是国家深度贫困地区,2010年前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第一次修桥时,村民邀请王麒淦去家里吃饭,拿出最好的饭菜,只是一碗碗咸菜。
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在外务工,留下老人和孩子。王麒淦回村,总会带些书或衣物,陪村民拉拉家常。“村里的硬件设施这些年好了很多,但很多儿童缺乏关怀和陪伴。”
一个叫邓齐曜的孩子,父母常年打工在外,由爷爷奶奶辛苦抚养。偶然认识后,王麒淦每年假期都会上门,给他学习上的引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