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意思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意思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意思:几时才相会共剪红烛,在那西窗之下?再来细诉今夜巴山中,这听雨的情思 。该句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
《夜雨寄北》原文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 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意思】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夜雨寄北》翻译你若问我归家的日期,我还没有定期!今夜巴山淅沥的秋夜,却已涨满秋池 。几时才相会共剪红烛,在那西窗之下?再来细诉今夜巴山中,这听雨的情思 。
《夜雨寄北》赏析这是作者身居异乡巴蜀时以诗的形式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一说友人)的复信 。
此诗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对方的深深思念 。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

诗即兴写来 , 写出了作者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 。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
全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 , 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 , 令人百读不厌 。
《夜雨寄北》作者介绍李商隐,唐代诗人 。字义山 , 号玉溪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开成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李党争影响 , 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 。

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 。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 。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
《夜雨寄北》注释⑴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当时诗人在巴蜀,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
⑵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
⑶巴山:泛指重庆一带的山 。重庆古代属巴国 。
⑷何当:何时能够 。盼望之词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相当于“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
⑸却话:回头说,追述 。却,一说还,再 。
《夜雨寄北》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滞留巴蜀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 。从诗歌的内容和所表现的情感来看 , 被怀念的当是与作者关系非常亲密的人 。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