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芦_证类本草 本草纲目藜芦

藜芦_证类本草 本草纲目藜芦


味辛、苦,寒、微寒,有毒 。主蛊毒,咳逆,泄痢肠,头疡疥瘙恶疮,杀诸虫毒,去死肌 , 疗哕逆,喉痹不通,鼻中息肉,马刀烂疮 。不入汤 。一名葱苒,一名葱 (音毯),一名山葱 。生泰山山谷 。三月采根 , 阴干 。(黄连为之使,反细辛、芍药、五参 , 恶大黄 。)

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 。根下极似葱而多毛 。用之只剔取根,微炙之 。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叶似郁金、秦艽、 荷等 , 根若龙胆,茎下多毛 。夏生冬凋枯 。今所在山谷皆有 。八月采根,阴干 。吴氏云∶藜芦,一名葱葵 , 一名 芦 , 一名蕙葵 。神农、雷公;辛,有毒 。
歧伯∶咸,有毒 。季氏∶大毒,大寒 。扁鹊∶苦 , 有毒 。大叶,根小相连 。范子曰∶藜芦出河东 , 黄白者善 。药性论云∶藜芦,使,有大毒 。能主上气,去积年脓血,泄痢 , 治恶风疮疥癣头秃,杀虫 。

图经曰∶藜芦,生泰山山谷,今陕西、山南东西州郡皆有之 。三月生苗 。叶青 , 似初出棕心,又似车前 。茎似葱白 , 青紫色,高五、六寸 , 上有黑皮裹茎,似棕皮 。其花肉红色 。根似马肠根 , 长四、五寸许,黄白色 。二月、三月采根,阴干 。此有二种∶一种水藜芦,茎叶大同,只是生在近水溪涧石上,根须百余茎,不中入药用 。今用者名葱白藜芦,根须甚少,只是三、二十茎,生高山者为佳 。均州土俗亦呼为鹿葱 。此药大吐上膈风涎,暗风痫病 , 小儿 ,用钱匕一字,则恶吐人 。又用通顶令人嚏,而古经本草云∶疗呕逆,其效未详 。今萱草亦谓之鹿葱,其类全别 。主疗亦不同耳 。
【藜芦_证类本草 本草纲目藜芦】
雷公云∶凡采得去头,用糯米泔汁煮,从巳至未,出,晒干用之 。圣惠方∶治黑痣生于身面上 。用藜芦灰五两,水一大碗 , 淋灰汁于铜器中盛,以重汤煮令如黑膏,以针微拨破痣处点之 , 良 。不过三遍,神验 。千金翼治牙疼 。纳藜芦末于牙孔中,勿咽汁,神效 。经验后方∶治中风不语 , 喉中如拽锯声,口中涎沫 。取藜芦一分,天南星一个,去浮皮 , 于脐子上陷一个坑子,纳入陈醋二橡斗子,四面用火逼令黄色 , 同一处捣,再研极细,用生面为丸如赤豆大 。每服三丸 , 温酒下 。百一方∶治黄胆 。取藜芦着灰中炮之,小变色捣为末 。水服半钱匕,小吐,不过数服 。斗门方治疥癣 。用藜芦细捣为末,以生油涂敷之 。简要济众∶治中风不省人事 , 牙关紧急者 。藜芦一两去芦头,浓煎防风汤浴过,焙干碎切,炒微褐色,捣为末 。每服半钱,温水调下,以吐出风涎为效 。如人行三里未吐 , 再服 。衍义曰∶藜芦,为末,细调 , 治马疥痒 。免责声明:非中草药专业网站,如有需要,请查阅权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