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巴 葫芦巴籽

葫芦巴 葫芦巴籽


葫芦巴别名:芦巴子、香草子、小木夏 。
性味:苦,温 。
归经:归肾经 。
入药部位:本品为豆科植物胡芦巴 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L. 的干燥成熟种子 。
形态特征:本品略呈斜方形或矩形,长3~4mm,宽2~3mm,厚约2mm 。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平滑,两侧各具一深斜沟,相交处有点状种脐 。质坚硬,不易破碎 。种皮薄,胚乳呈半透明状,具黏性;子叶2,淡黄色 , 胚根弯曲 , 肥大而长 。气香,味微苦 。
葫芦巴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9g;或入丸、散 。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
葫芦巴的功效主治功效:补肾阳,祛寒湿,止痛 。
主治:治寒疝,腹胁胀满,少腹冷痛,寒湿阳痿 。
葫芦巴的禁忌阴虚火旺者忌服 。
①《品汇精要》:妊妇勿服 。
②《本草汇言》:肾脏有郁火内热者,宜斟酌 。
③《本草从新》:相火炽盛,阴血亏少者禁之 。
葫芦巴的配伍①治膀胱气:胡芦巴、茴香子(小茴香)、桃仁(麸炒)各等分 。半以酒糊丸 , 半为散 。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食前盐酒下;散以热米饮谓下 , 与丸于相间,空心服,日各一、二服 。(《本草衍义》)

②治小肠气攻刺:葫芦巴(炒)一两 。为末 , 每服二钱,茴香炒紫,用热酒沃,盖定 , 取酒调下 。(《仁斋直指方》葫芦巴散)
③治大人小儿小肠气,蟠肠气 , 奔豚气,疝气 , 偏坠阴肿,小腹有形如卵,上下来去痛不可忍 , 或绞结绕脐攻刺,呕恶闷乱,并皆治之:葫芦巴(炒)一斤,[吴茱萸]](汤洗十次,炒)十两 , 川楝子(炒)一斤二两,大巴戟(巴戟天)(去心,炒)、川乌(炮 , 去皮、脐)各六两,茴香(淘去土 , 炒)十二两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空心温酒吞下;小儿五丸,茴香汤下 。(《局方》葫芦巴丸)

④治肾脏虚冷,腹胁胀满:葫芦巴二两,附子(炮裂,去皮、脐)、硫黄(研)各三分 。上三味,捣研为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 , 盐汤下 。(《圣济总录》葫芦巴丸)
⑤治一切寒湿脚气,腿膝疼痛,行步无力:葫芦巴四两(浸一宿),破故纸(补骨脂)四两(炒香) 。上为细末,用大木瓜一枚,切顶去穰,填药在内,以满为度,复用顶盖之,用竹签签定,蒸熟取出,烂研 , 用前件填不尽药末,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温酒送下,空心食前 。(《杨氏家藏方》葫芦巴丸)
⑥治气攻头痛:葫芦巴(炒)、荆三棱(酒浸 , 焙)各半两,干姜(炮)二钱半 。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 , 温生姜汤或温酒调服,不拘时候 。(《济生方》葫芦巴散)
⑦治疝气 胡芦巴、桃仁(去皮尖,炒) 。上等分为末 。酒调二钱,食前服 。(《普济方》葫桃散)
⑧治偏坠肿痛或小肠疝气 , 下元虚冷者 胡芦巴、小茴香,俱酒浸炒 , 各二两,沉香、木香各五钱为末 。红曲和酒打糊丸 。每服二钱,白汤下 。(《本草汇言》)
⑨治肾虚精冷自遗 胡芦巴四两,枸杞子三两,配六味地黄丸 。每早服五钱,淡盐汤下 。
⑩治脾胃虚寒,洞泻不止 胡芦巴四两,补骨脂三两 , 白术二两,人参一两,俱炒黄为末,饴糖为丸 。每服三钱,汤酒任下 。(8~9方出自《本草汇言》)
⑾治乳岩,乳痈 胡芦巴三钱,捣碎 , 酒煎服,渣敷之,未成散,已溃愈 。(《蕙怡堂经验方》)
【葫芦巴 葫芦巴籽】⑿治腰痛 胡芦巴(焙研)三钱,木瓜酒调服 。(《疡医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