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真迹在哪个博物馆 兰亭集序真迹 兰亭序真迹在谁的墓里

前些天 , 已失传千年、据说被唐太宗带入了坟墓的“王羲之《兰亭序》真迹 ” , 竟然横空出世了 。
据说这幅“兰亭序” , 是珠三角某藏家的祖传宝贝 , 在一场所谓的“古书画量子检测研讨会”上 , 号称“通过了量子科技的年代检测” , 被确定为“真迹” 。鉴定结果称这幅作品创作于367年是王羲之真迹 。

兰亭集序真迹在哪个博物馆 兰亭集序真迹 兰亭序真迹在谁的墓里

文章插图
【兰亭集序真迹在哪个博物馆 兰亭集序真迹 兰亭序真迹在谁的墓里】
宣布这一消息的文章 , 迅速成为了10万+
据称是“王羲之第55代传人”王文增在检测会上说第一次见到祖先真迹幸运之至 , 量子检测又为古书画“立功”了

兰亭集序真迹在哪个博物馆 兰亭集序真迹 兰亭序真迹在谁的墓里

文章插图
北京天鉴量子科技有限公司鉴定登记卡

操办这场研讨会的 , 是一个叫做“文保会”的组织和一家叫做“北京天鉴量子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 。据“文保会”自己的公众号披露 , 研讨会的现场 , 是这样子的:

兰亭集序真迹在哪个博物馆 兰亭集序真迹 兰亭序真迹在谁的墓里

文章插图

所谓的“《兰亭序》真迹” , 是这个模样:

兰亭集序真迹在哪个博物馆 兰亭集序真迹 兰亭序真迹在谁的墓里

文章插图

这幅“真迹”的卷尾 , 怀素、米芾、洪迈等曾经在教科书出现过的书法名家 , 也都给这幅“真迹”提供了题跋认证 。
比如 , 褚遂良(596~658或659)的“鉴定结论”是“书圣笔痕” , 如下图:

兰亭集序真迹在哪个博物馆 兰亭集序真迹 兰亭序真迹在谁的墓里

文章插图

柳公权(778~865)的“鉴定结论”是“书圣真品 , 传世宝藏”(下图右侧):

兰亭集序真迹在哪个博物馆 兰亭集序真迹 兰亭序真迹在谁的墓里

文章插图

除了检测“兰亭序”外 。这份鉴定报告 。还对引首褚遂良题字卷尾唐代柳公权、怀素 。宋代米芾、周必大、张縯 。元代乃贤跋一一作出分析 。
检测报告上首尾题跋的纸张制作年份均为643年 。莫非装帧时故意留有尾纸 。供后人作跋?
更让人惊讶的是7位书家题跋年代的检测结果 , 确与其生活年代相符 。
“北京天鉴量子科技公司”宣称 , 他们不但用所谓的“量子检测”认定这幅书法“创作于公元367年 , 纸张生产年代为364年” , 还测出了这几位古代书法大家的具体认证时间:褚遂良的“书圣笔痕”四字 , 写于公元643年(请记住这个时间 , 后文会谈到);柳公权的"书圣真品 , 传世宝藏——公权鉴定” , 写于公元850年……(如下图)


兰亭集序真迹在哪个博物馆 兰亭集序真迹 兰亭序真迹在谁的墓里

文章插图


而所谓“量子检测”的原理究竟是什么 , 该公司却称技术的专利还在审查中 , 现在不能公布 。
漏洞百出褚遂良绝不可能在公元643年用“书圣笔痕”这四个字来认证王羲之的《兰亭序》 。理由很简单:那一年 , 王羲之还没有获得“书圣”名号 。从王羲之写《兰亭序》到获得“书圣”这个名号 ,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事实上 , 自东晋而下至南北朝 , 很长一段时间里 , 较之王羲之 , 文人墨客更喜欢钟繇与王献之的书法风格 。这是王羲之自东晋而下 , 长期未曾获封“书圣”的主要原因 。
王羲之是东晋人 。《晋书.王羲之传》里说他“尤善隶书 , 为古今之冠” , 笔势被人称赞为“飘若浮云 , 矫若惊龙” , 但并未说王是“书圣” 。到了南朝宋 , 羊欣品评古今书法名家 , 对王羲之的评价是“博精群法 , 特善草隶” , “古今莫二” , 也没有说他是“书圣” 。
及其喜爱王羲之书法据说被其带入了坟墓的唐太宗 , 对王羲之的书法称赞“尽善尽美” , 还没有给他戴上“书圣”的称号 。
真正第一位在书法专著中称赞王羲之为“书圣”的 , 是活跃于武则天时代的书法家李嗣真 。他在《书后品》一书中 , 称赞王羲之的书法“如阴阳四时 , 寒暑调畅 , ……可谓书之圣也 。”此后 , 王羲之“书圣”之名 , 才渐渐传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