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回乡偶书的意思

《回乡偶书》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的白话文翻译为: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原诗为:
《回乡偶书》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
扩展资料:
《回乡偶书》的作者贺知章 。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唐代诗人、书法家 。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 。
少时以诗文知名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
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诗》录其诗19首 。
贺知章作为唐朝前期的一位重要诗人,其诗作对唐诗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引作用,对盛唐诗歌创作实践也具有示范意义,并对盛唐诗歌的繁荣产生了“一花引来万花开”的巨大效应,为唐诗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贺知章是唐代书法名家,善草隶 。窦氏兄弟评唐名家书多讥贬,惟推崇贺知章“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可知贺知章当时书法之声誉 。
陶宗仪评价贺知章:“善草、隶,当世称重 。晚节尤放诞,每醉必作为文词,行草相间,时及于怪逸,使醒而复书,未必尔也 。”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回乡偶书二首;百度百科-贺知章
回乡偶书的意思是什么
主要表达了思乡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回乡偶书的意思】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
贺知章三十六岁中进士,在长安做官,而离开故乡的时间早在考中进士之前,诗人辞官回乡时已是八十五岁的老人了 。五十年的乡情积郁,百感交集,使他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 。
诗的开头两句,诗人回到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 。“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和“老大”对举,极概括又具体地说明了一“离”一“回”在时间上的间隔是如此漫长,离家时的少年英姿和回家时的老态龙钟对比是如此鲜明,诗人面对故乡那熟悉又陌生的环境时那种感慨悲伤和喜悦庆幸也尽在不言中 。
“鬓毛衰”是时间流逝的标志,“乡音无改”是依恋故乡的证据 。然而“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这隐含的揣测,为后两句作了铺垫 。
三、四句转折活脱:“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在这极富生活情趣的场景中,诗人那百感交集的心情很难一一说清 。“相见不相识”是意料中的事,“笑问客从何处来”却是意料之外的事,但这一问话出自天真活泼的孩童之口,又是非常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