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国赤壁之战前夕蒋干为什么会中计

导读:赤壁之战前,曹操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顺江而下,打算一举消灭刘表、刘备、孙权,以便统一全国 。不料三江口一役就吃了败仗,曹操令“谙习水战”的蔡瑁、张允操练水军,周瑜暗察曹军水寨之后,“大惊”说“此深得水军之妙也!”于是决定设计除此二人 。同窗蒋干意外来访,周瑜机敏地抓住了机会,巧施反间计,使蒋干中计,曹操也跟着中计,从而借曹操之手除了蔡张二人,破解了对方的有利条件,取得了这场智斗的成功,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
细作分析,可知群英会蒋干中计的原因有三:
【揭秘:三国赤壁之战前夕蒋干为什么会中计】说降无望,求功心切 。周瑜偷察曹操水寨之后,曹操正不知以“何计破之”,蒋干毛遂自荐,“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 。”并夸下海口“丞相放心,干到江东,必要成功 。”不曾想,周瑜一见到蒋干,就点明他的来意,“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耶?”蒋干赶快否认 。席间,周瑜对众官介绍说:“此吾同窗契友也 。虽从江北到此,却不是曹家说客,公等勿疑 。”并令太史慈佩剑作监酒:“今日宴饮,但叙朋友交情;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周瑜先发制人,使蒋干开不了口,根本不敢提“降”字 。
网络配图
此后,周瑜带领蒋干见全副武装的军士,堆积如山的粮草,以显示兵精粮足,英雄乐业的军事实力,其实是向蒋干暗示:我周瑜有如此之实力,足以与曹操抗衡,用得着投降他吗?再者,我周瑜“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此番言语,周瑜是从与孙权的深厚感情方面进一步说明自己不会降曹 。既有雄厚的实力又有周孙二人祸福与共的深厚感情,至此蒋干终于明白了周瑜“非言词所能动也”,从而彻底打消了劝降的念头 。说降无望,又不能无功而返,因为来时已向曹操夸下“必要成功”的海口,军中无戏言,开弓没有回头箭,搞不好小命难保,所以蒋干这次无论如何也得搜点有价值的信息带回去交差 。时间紧迫,蒋干一看到仿造的蔡张二人的密信,就象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求功心切的他来不及多想,立即将信藏起来 。
对蔡张二人心怀疑忌 。《赤壁之战》一文中,诸葛亮访吴曾如此分析曹操的不利因素:“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蔡瑁、张允是荆州降将,周瑜对二人的情况了如指掌,在伪造的书信的开头就点出“某等降曹,非图仕禄,迫于势耳 。”也在故意证明蔡、张二人降曹“非心服也” 。蒋干、曹操自然也会想到这一点,三江口一役,曹军败回,曹操就斥责蔡、张二人:“东吴兵少,反为所败,是汝等不用心耳!”从这句话可看出曹操对二人心怀疑忌,不太信任 。再者,当初提出要立水寨、练水军的也是二人中的蔡瑁 。后文书信中说:“今已赚北军困于寨中”,“赚”者,就是哄骗也,前后联系起来一想,必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原来他们二人早想与周瑜里应外合 。此二人是曹操的水军都督,代表了荆州水军的优势,他们与周瑜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曹操,曹操必败无疑 。所以蒋干看到伪造的蔡、张二人暗通周瑜的书信后,大惊,但却深信不疑 。周瑜设计成功,在于他把握了蒋干、曹操的心理:对荆州降将心存戒备,心有疑忌 。一个“ 疑”字就要了蔡、张二人的命,二人死得太冤!
网络配图
对周瑜假醉信以为真 。群英会上,周瑜在饮酒之前就有言在先“吾自领军以来,滴酒不饮;今日见了故人,又无疑忌,当饮一醉 。”言下之意,今天老同学来访,要一醉方休 。下文周瑜佯作大醉之状,呕吐狼籍,鼻息如雷,表演得非常逼真 。前后言行一联系,蒋干自然相信周瑜醉了 。此时昔日同窗,抵足而眠,却是同床异梦 。一个假醉,意在诱对方中计;一个假睡,意在寻机偷点军事情报 。周瑜大醉,并已睡熟,给蒋干提供了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