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的奇葩乱象:崇祯要求筹款国丈只捐三千两

当李自成快打进北京前,崇祯皇帝主持召开了宫中太监会议 。
会议上,崇祯皇帝希望太监们不要问大明王朝割掉了你们身上多大一块肉,要问问你自己为国家做了什么……国难当头,正是报效国家之时,捐钱吧,这又叫特殊捐献,许多不许少,下限不得跌破三百两银子,上限越高越好……
兴高采烈地说着说着,崇祯就不吭声了 。
太监们全都耷拉着脑袋,没一个表示愿意捐钱的 。
也难怪太监们不肯掏银子 。这些人原本是好端端的,却被人逮进宫里,引刀成一快,割去了传宗接代的物件,天天守着成群的美女硬是没咒可念,这时候还要再让他们掏银子,这未免也太不人道了吧?
太监不肯掏钱,那就算了吧 。
让大臣们掏钱,如何?
崇祯摇头,摇头,再摇头 。
再没有人比崇祯更了解朝中的大臣们了 。那些家伙,说到底,不过是高级打工仔而已,以前李自成没有自称朕的时候,天底下就大明这么一家经济实体,大臣们就算是想有二心,也没地方可去 。可现在李自成也已经以朕自居了,这时候再要求这些打工仔们忠心,只怕是不容易啊 。
看起来,肯掏钱解这大明危难的,恐怕只有皇亲国戚了 。
皇亲国戚,说起来应该算是大明王朝的董事会,属于食利阶层 。他们是天底下唯一不需要干活就白白拿钱的人,其余的人,甚至连皇帝自己都需要苦心操劳,治理国政,唯有这些皇亲国戚不需要干任何事情 。如果这大明天下完蛋了,他们还上哪儿拿钱去?
而且,现在天底下最有钱的人,应该要数周皇后的父亲,嘉定伯周奎 。让老丈人象征性地拿出几个钱来,起一个表率作用,还算是说得过去吧?
这绝对是一个好法子,只要嘉定伯带了头,别人就不好再退缩,到时候凑足个三五百万两银子,应该不在话下 。
想到就做,马上派太监去找老丈人 。
太监徐高领旨出宫了,去嘉定伯的府上 。他进门的时候,嘉定伯正在库房里数银锭子的数目 。这周奎生平没别的爱好,就是喜欢大块的金子银子 。他家里收藏了二十库房的金锭,四十库房的银锭 。但是最近嘉定伯又修建了几十座新库房,一时之间弄不到那么多的金子银子把库房填满,看着空荡荡的库房,嘉定伯心里说不尽的悲凉,经常会有一种绝望的情绪浮现在心头 。
人生啊,冷酷!
世道啊,艰难!
金银啊,可真难赚啊 。
嘉定伯的心,就像那空空的库房一样的空虚 。
正伤感之际,突听报说宫中来人,嘉定伯大喜:莫非女婿皇上体谅老丈儿赚钱不容易,又有了赏赐不成?
脚不沾地地迎出来,迎面就听到了那个让嘉定伯无法承受的坏消息:
圣上有旨,让嘉定伯带头捐款,助饷除贼 。
捐款?嘉定伯震惊之下,差点跌倒:有没有搞错,难道那些大臣太监们,还没有把饷款凑足吗?
小太监徐高冷笑:嘉定伯,你贵为国丈,还没有掏钱,别人谁又敢抢在你的前面?
可是……这个……嘉定伯急得大汗直冒:我家里哪有钱啊,在这京师之间,谁不知道我两袖清风,满身穷气……
嘉定伯要是穷人,这北京城中就没富人了 。小太监徐高满脸的阴笑:皇上说了,你至少也得捐款十二万两银子,数目少了,只怕起不到表率作用啊 。
十二万两银子?这可要了老命了!周奎一咬牙:实告公公,家里是一个钢镚儿也没有,你看着办吧 。
周奎豁出去了,连皇帝女婿也不认了,倒让小太监徐高没有办法,只好恳求道:那嘉定伯,你好歹也得表示一下,要不然咱家回了宫,也不好对皇上交代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