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派海军舰队攻打齐国:世界上最早的一次海战

公元前485年的一天,一支水军浩浩荡荡开赴到现在胶南琅琊台附近的海面上,这支军队就是吴王夫差手下大将徐承率领的水军 。他们久经战场 ,加上一路没遇到什么抵抗,斗志还算高昂 。可惜吴国地处江南,士兵们初临北方,经不住气温骤降,多少有些受冻 。
大小战舰向前行驶,刚刚进入到琅琊地界,忽然一阵大风袭来,吴国的舰队阵型顿时被涌起的海浪冲的有些散乱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支海军迎面冲了过来,这支海军装备精良,远在数百米之外就施放火弩,火弩点燃了吴国战船,士兵们叫苦连天,于是历史上最早的海战就爆发了,杀过来的这支军队正是齐国海军 。
鲍牧杀齐悼公,吴王哭三天
先从吴王夫差说起,当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劝阻执意要进攻齐国的时候,齐国的内乱早就闹得不可开交了 。
先前说过,公子阳生在大夫田乞的支持下当了齐国的国君,是为齐悼公 。虽然大夫们都表示支持,可依然有个人耿耿于怀,他就是鲍牧 。鲍牧在酒席上曾经表示过不支持阳生即位的态度,只不过后来怕引火烧身才改变了主意 。阳生真的当上国君之后,他自然是寝食难安 。与其被阳生穿小鞋,不如先发制人 。于是没多久之后,齐国的内乱又爆发了 ,这次是鲍牧的族人发难,他们杀死了齐悼公。
杀害了齐悼公的鲍牧自知在齐国待不长久,一溜烟跑到了吴国,吴王夫差正愁着没机会攻打齐国呢,一看鲍牧来了,顿时喜不自胜 。当然,吴王夫差总归是一国之君,多少要讲点礼节,虽然心里乐开了花,但面子上的事他还是很注意的,他在军门外大哭了三天 。
在《史记》中,无论《吴太伯世家》还是《齐太公世家》都对这一点有明确的记载,内中称“齐鲍氏弑齐悼公 。吴王闻之,哭于军门外三日 。”夫差哭什么?很简单,他哭的是齐国纲常失序,内乱不止;哭的是齐悼公年纪轻轻死于臣子之手 。至于谁是齐悼公 ,夫差压根就不认识 。齐国乱成这样,吴国怎能袖手旁观,在大哭三天之后,吴王夫差打完了自己的道义牌,凭着这个借口,决定兵分两路讨伐齐国 。
【吴王派海军舰队攻打齐国:世界上最早的一次海战】 至于那个杀了齐悼公的鲍氏,虽然他逃到了吴国,但吴王根本没拿他怎么样 。
兵分两路,海军决战黄海
一番假惺惺的表演之后,吴国的军队出动了 。吴王夫差拟订了如下的作战计划:兵分两路,自己亲率主力搭乘内河战船由邗沟入淮河北上,直逼齐国南部边境 。同时,为确保侧翼安全并夹击齐国,分散齐国兵力,派大将徐承率海师主力舰队从海路绕道齐国后方,实行远航奔袭进攻山东半岛 。
为了配合这次进攻,吴王夫差做了精心准备 。胶南史志办的工作人员告诉采访人员,“为了能够打赢海战,吴国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水军,但是从江南至山东的水系网并不连接,进入中原地区的吴军的后勤粮草、军饷和武器装备的补给难以保障 。为此,吴王夫差征发全国劳力,同时在越国大量争夫 。耗费惊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凿了一条贯通长江和淮水两大水系的运河"邗沟" 。”邗沟相信不少人都知道,这条连接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是中国历史上有明确文字记载的第一条人工大运河 。邗沟的开凿虽然大幅提高了吴军在北方的后勤运输保障能力,却极大地消耗了吴国本来就并不十分强大的经济实力 。
除了打通水系网之外,吴军还修建了大批战舰 。尽管当时只是春秋晚期,造船业并不十分发达,但吴军的船队可以说还是很精良的,“当时广泛使用的战船包括大翼船、突冒船、楼船和桥船等,大翼船长约23米,宽约3.5米 。可装载士兵、船工等共约91人 。船身狭长,分为两层 。下层是库房和船工划桨的地方,上层是作战的士兵 。可以运载相当数量的给养和武器装备 。具有速度快、机动性好的优点,是当时海战的主力舰只 。桥船则是一种体积小、重量轻、速度快、机动性强的小型舰船,主要用于高速冲阵以掩护大型战舰 。齐国由于是滨海国家,积累了数百年的航海和造船经验,因此战船主要以大型海船如大翼船为主 。而吴国由于长期在内河和湖泊作战,因此尽管其水师数量众多,气势逼人,却主要是以内河船只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