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给过明朝两次机会但崇祯的人品没有爆发

看明史,像有口痰卡在喉咙里,吐不出,咽不下 。
明朝末年,木匠皇帝朱由校宠信太监魏忠贤,小人当道,朝纲不振,仅有的几个晓事的士大夫又郁于门户之见,挤占着原就很小的政治空间 。待到朱由校的弟弟朱由检(朱由校无子)上台,才似乎稍有改观 。魏忠贤被处死,阉党失势 。整个帝国咋一看风正帆满,大有可为 。
网络配图
但同时帝国之内,却也狼烟四起,民不聊生 。更何况关外的女真人逐渐坐大 。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既有挑战也有机遇 。有挑战是因为柱石已烂,有机遇是因为尚未烂透 。像后来的清朝,庚子义和团之后慈禧老太太与时俱进也想玩什么新政,但最后失败了,没玩起来 。失败不是说新政不好,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新政比当年康梁的变法有过之而无不及 。只是此时已没有了当年康梁变法时的环境,就像一株兰草从山谷移栽到沙漠,即使品种再好,花开得再美都无济于事了 。
回到晚明,朱由检的驾临确如一剂强心针让帝国看到了希望,可接下来朱由检的表演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可以说越到后来,帝国的任务越明确 。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一家独大,女真人慑于宁远和宁锦两次失利,未曾有窥觑九五之心 。小朱皇帝此时如果能化挑战为机遇,那明朝是否就此OVER,还不一定 。而且历史也确实给了小朱皇帝两次绝好的机会 。
【历史给过明朝两次机会但崇祯的人品没有爆发】一次是崇祯十五年(1642),关外要塞锦州落入清军之手,小朱皇帝吃不消了,便与兵部尚书陈新甲商量,要与清军议和,以便腾出手来对付李自成等农民军 。按说,从当时和事后来看,这一决策都极端英明 。可几天之后,小朱皇帝变卦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议和之事不慎泄密,经过如下“一日,马绍愉从边关发回议和条件的密函,陈新甲置于案上,其家童误以为是《塘报》,交给各省驻京办事处传抄,事起泄露,群臣哗然 。”按说打战这种事,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和 。
网络图片
可自程朱以来中国的士大夫多有股偏狭之气,所谓“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更何况要跟这么一个夷狄站在平等的地位来议和 。这在华夏几千年的历史中都是常被视作奇耻大辱的 。不信,你看汉朝对匈奴的和亲,被士大夫讥讽得什么样子 。再不信你看北宋与契丹的和议常常为了名分,如我两国到底是兄弟之国还是叔伯之国争论不休,甚至不惜花钱买个名分 。即使到后来西方列强凭着坚船利炮进来了,国人此种心理亦然 。《南京条约》一签订,当局最痛心的不是割地赔款,也不是关税协定,而是开埠通商 。
碍于所谓的公议,崇祯没了主意,他铁定了不愿承担议和的罪名,所以他想了想,决定弃卒保帅 。当群臣来质问他向他要个说法的时候,他把一切都推到了陈新甲的头上 。于是陈新甲理所当然地下狱,理所当然的被处死 。值得一提的是,关在牢里的时候,陈新甲还天真地四下打点,想保住性命,可崇祯杀人灭口之意已决,陈新甲冤死菜市口,帝国也由此失去了一次绝好机会 。但崇祯还有一次更好的机会,那就是跟另一个敌人李自成 。
李自成原本是帝国邮政系统的一名工作人员,由于下岗分流,无以为生,结果只得走上武装反抗的道路 。当时正值灾荒,流民遍地,所以李自成的农民军从陕西的商洛山一路势如破竹 。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下北京外城,形势一片大好,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此时他却派出一个投降太监杜勋与小朱皇帝谈判 。条件很优惠:划分天下,赏银一百万两,承认陕西和山西为他的封国 。同时作为交换条件,承诺农民军与政府军一起对抗大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