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尾儿是什么东西?大清官员竟因能吃到此美味而为荣

相声《报菜名》里有一段著名的绕口令: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儿,烧子鹅,卤煮咸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 ,晾肉,香肠……
【鹿尾儿是什么东西?大清官员竟因能吃到此美味而为荣】等等,鹿尾儿是什么东西?
【自古即受追捧】
在觥筹交错的宴会上,仆人们在曲栏间来回穿梭上菜,一道道精美的食物被呈现在夜宴的餐桌上 。身着银貂裘的少女,殷勤唱着“小契丹” 。红彤彤的烛光映照下,盛在金盘中的鹿尾,吸引了所有人的关注 。在清代,鹿尾已不单单是道菜,更成为了皇室炫耀武力的标志,成为皇室施恩的必须,成为臣子身份与荣耀的象征 。大嚼鹿尾之后,满堂宾客皆尽欢 。
鹿尾虽很早就受到珍视,但古籍中所载不多 。南梁刘孝仪在款待北魏使者崔劼、李骞时,曾发出长叹:“邺中鹿尾,乃酒殽之最 。”崔劼则回复云:“生鱼熊掌,孟子所称赞;鸡跖猩唇,吕氏所崇尚 。鹿尾如此奇味,竟不载书藉 。”刘孝仪则云:“如此或是古今所好不同 。”
在唐代,鹿尾是边疆地区进献的贡品,安禄山就曾进献鹿尾酱给唐明皇 。一次文人墨客大聚于洛阳金谷亭,席上就有鹿尾 。酒酣之时,众人共赋席上食物,陈子昂受命作鹿尾赋 。赋云:“以斯尾之有用,而杀身于此堂 。”由鹿尾之美,反而招致杀身之祸,真是匹鹿无罪,怀尾其罪 。
不过在宋代,不论是稗史札记,还是诗词之中,均罕见鹿尾的记载,餐桌上也少了这道佳肴 。与中原王朝比较起来,游牧民族更偏好于鹿尾 。在辽国、金国、元代的历史上,多见鹿尾的记录 。
辽太平十一年(1031),辽圣宗病逝,十六岁的辽兴宗即位 。褥斤把持政权,自称“法天皇太后”,临朝听政,儿子辽兴宗被架空 。重熙三年(1034)五月,辽兴宗听闻法天皇太后要废掉自己,就提前发动,率军入宫,囚禁法天皇太后 。重熙七年春,辽兴宗亲自奉迎皇太后,“居大安宫,侍养益谨 。猎金山,进鹿尾茸 。”不过进献鹿尾之类,只是表面文章,母子二人实积怨极深 。辽兴宗对她很是畏惧,出入必与其保持十数里距离,以防不测 。
金泰和五年(1205),金国以仆散揆为宣抚河南军民使 。仆散揆至汴,操练将士,军中士气大振 。金章宗对仆散揆是信任备至,钦赐自己打猎获得的鹿尾给他 。元代名医郑景贤(号龙冈居士),很得成吉思汗赏识 。郑景贤与耶律楚材是莫逆之交,二人不时互相馈赠,其中多有鹿尾 。某年成吉思汗打猎于秋山,赏给郑景贤的鹿尾,被转赠给了耶律楚材 。“龙冈托以鹿尾,可入药,得数十枚,悉以遗余 。”耶律楚材喜宴饮,酒席上多用鹿尾 。友人的馈赠一多,他在诗歌中也矫情起来:“今年鹿尾不直钱 。” 。
在元代,鹿尾是上层社会的常见菜肴 。“春薤旋浇浓鹿尾”,鲜美的春薤,浇在刚烹制出来的鹿尾上,诱的人口水四溢 。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还记载了一道鹿尾的腌制方法:“刀剃去尾根上毛,剔去骨,用盐一钱,芜荑半钱,填尾内杖夹,风吹干 。”这腌鹿尾,想来口味也不输给春薤浇鹿尾 。
到了明代,基本上没有鹿尾的消费与咏诗 。至于鹿尾的全盛期,则是清代 。在清代,皇帝赏给臣子的礼物中,有无鹿尾,成为臣子是否得宠的标志 。朝中群臣,迎来送往,书信字画之外,若没有了鹿尾互赠,都显示不出庙堂的贵气 。曾国藩在翰林院过穷日子之时,一根鹿尾,就能让他振作 。
【给忠心老臣的礼物】
入关之前,鹿尾是八旗贵族们生活中的日常之物 。入关之后,鹿尾成为东北进贡的大头 。盛京将军每年冬至后进贡御膳用鹿尾,至立春日止 。以光绪十六年(1890)为例,此年冬,盛京乌拉打牲总管的进贡物中就有“生熟鹿尾二十余条”,此外还有乳油、黄油、鹿筋、鹿肉干、蜂蜜等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