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哭闹的小孩怎么管教 孩子哭闹怎么管教 父母别让孩子用眼泪控制你!

哭闹就有糖吃?1「为什么孩子会用哭闹表达需求?」 , 有时候父母见到孩子泪眼汪汪 , 可怜的模样 , 总会忍不住心软妥协 , 偶尔为之尚可 , 但若是父母经常对孩子有求必应 , 可能会在不知不觉养成孩子惯于以哭闹做为表达方式 , 导致孩子的行为和认知出现偏差 , 不但造成父母在教养上的困难 , 更影响孩子往后的人际互动关系 。
哭闹=坏脾气?2「哭」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沟通方式 , 像是刚出生的婴儿会用哭声表达需求 , 可能是肚子饿、需要安抚或是身体不适等 , 正常情况下 , 1岁左右的宝宝 , 开始用单字或叠字等有限的语言或扩大非语言的沟通 , 如模仿大人的肢体动作;语言发展较快的孩子 , 则会使用简单的单字、比较明确的沟通语汇表达需求 。另外 , 依据孩子的天生气质(如:敏感度高低、节奏快慢、活动量的大小、面对人事物的好奇或退缩、对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强度等)及生理发展状态(如:发展迟缓、情绪障碍) , 也会影响孩子的表达方式 。
当孩子开始运用语言与他人沟通互动 , 表达能力也会变得更完整、丰富 , 久而久之 , 「哭」就会变成一种宣泄情绪的反应 , 导致人们习惯将哭与负面情绪画上等号 , 譬如父母看见孩子哭闹 , 直觉反应便认为孩子在闹脾气 , 这都是错误的观念 。
有意识的哭闹
面对孩子哭闹不休的情形 , 有些父母可能会选择软化态度并妥协 , 却可能带给孩子错误的价值观 , 习惯以情绪控制他人 。一般来说 , 「哭」是孩子最初表达需求的本能 , 但在不适当的教养方式下 , 也可能变成一种手段;随着宝宝越来越大 , 不论是肢体能力还是表达能力都发展得更完善 , 孩子开始会观察生活周遭的人事物 , 依据大人的反应和态度 , 发展出因应的表达方式 。因此 , 在孩子成长学习过程中 , 大人的响应就是教养孩子的关键 , 譬如孩子哭着想要糖果 , 为孩子安抚情绪 , 父母便给予糖果 , 就可能造成日后孩子用哭闹获取想要的事物 。
家长不应该纵容或溺爱孩子 , 此外 , 过度的严厉管教方式 , 包括责备、怀疑孩子或是惩处不当 , 也会造成亲子间的疏离与冷漠 , 当孩子缺乏信任与安全感 , 对于学习和日后发展都不是件好事 。
孩子为什么爱哭闹3仔细探究孩子闹脾气或爱哭闹的原因 , 大致上可以归类为孩子的个人因素以及与父母互动关系 , 而家长必须了解背后的原因 , 才能够改善问题的发生 。
孩子个人因素1、表达能力不足
宝宝在1岁以后 , 语言的表达能力会大幅增加 , 有别于过去用哭声吸引大人的注意 , 孩子可以用肢体或简单词汇与他人沟通 , 这时就会减少用哭泣表达需求 , 然而 , 有些孩子语言发展迟缓或是互动经验不足 , 以至于哭闹仍然是主要的表达方式 。
2、天生气质
所谓的天生气质 , 是指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特质 , 并且影响个性和行为表现 , 譬如内向的小孩 , 不擅长与人交际互动 , 而身为父母应该要学习接受孩子的天生气质 , 依照孩子的气质选择合适的教养方法 , 而不是一味要求孩子达到父母的期望 。尤其是性格倔犟的孩子 , 经常表现出强硬、不轻易妥协的态度 , 常令不少父母头痛不已 , 对于个性倔犟的孩子 , 其实需要具备更多的耐心 , 并理解孩子的需求 , 提醒家长在教导时 , 也别忘了顾及孩子正在发展的自尊心 。
与父母互动关系1、争取自主权
常见到父母为了孩子好或者为了省时省事 , 凡事都帮孩子做决定 , 反而造成孩子真正的需求受到忽视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 , 家长应该让孩子学习自己做决定 , 透过良好的互动 , 逐渐认识自己 , 也能有助于培养正向的自我感与信心 , 让孩子真正感受到主控权和责任感 。
2、引起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