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是否与现代一样有休假制度

“士农工商”是古代所说的四民 , 我们就分类考察一下他们的休假情况 。
先看太学生 。
明朝、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 。国子监是古代最高学府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太学生就是指在太学读书的生员 , 亦是最高级的生员 。
网络配图
太学生介于官民之间 , 他们的休假基本和官吏一样 。唐代太学生必须在旬假前一天考试;除旬假外 , 他们每年五月有十五天田假 , 九月有十五天授衣假 。明代官吏平常不休假 , 国子监学生则在每月初一、十五休息 。历朝太学生都不多 , 更多学生是在私塾读书 。他们每天都要用功 , 只在主要节庆日才休息 。可见“十年寒窗苦”此言不虚 。明清两朝私塾也有约一个月的新年假或寒假 。
【揭秘古代是否与现代一样有休假制度】再来看农民、工匠和商人的生活 。
农民在农忙时根本没有休假这一说 , 日出而作 , 日落而息 , 只在家人送饭到田间时才能小憩片刻 。农闲时 , 他们又要服各种劳役、兵役 , 日子过得很是辛苦 。唐代以前的工匠 , 只在白天工作;宋代以后 , 随着商业发展 , 在室内劳作的工匠 , 晚上也要常常工作 , 极少休假 。
网络配图
商人的休假更没准儿了 。从汉代到唐代中叶 , 长安等大城市内只在指定地域设市 , 管理非常严格 。每天中午击鼓开市 , 日落前击钲收市 。宋代以后 , 商业繁荣 , 不再有这种约束;在一些繁华的大城市 , 许多商家甚至通宵达旦地营业 , 而且越是节庆日越是繁忙 。工匠和商铺伙计远离家人的 , 每隔几年会得到几天的探亲假 。这也是民俗中人性化的一面吧 。
在有些日子 , 即使再劳碌的人也要休息 。
一是新年时间 。有钱没钱的人都得过年 , 农民、工匠不用说 , 商铺也要歇业一两天 , 甚至包括旅店和药房 。当然 , 药房是要留人值班的 , 以便给急症病人配药 。
网络配图
二是各行祭祀行神的日子 。在这一天 , 各行会都会组织聚餐、演戏、赛神等节目 , 费用由行会所属的各商铺分摊 。农民的行神是社神 。农村有春、秋两个社日 。在这两天 , 谁都不工作 , 如若不然 , 据说是会变傻的 。在祭祀完社神后 , 祭祀的酒肉由乡人共享 。晚唐王驾有一首《社日》诗中写道:“桑柘影斜春社散 , 家家扶得醉人归 。”说的就是丰年春社日的情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