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技术研究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技术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技术研究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技术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旱育秧最主要的病害之一 , 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气温过低、温差过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秧苗细弱、种量过大等因素,田间症状主要表现为出苗后秧苗枯萎,容易拔断,茎基部腐烂,有烂梨味,发病较重的整片死亡 , 病株基部多长有赤色霉状物 。
水稻立枯病的发病时期
秧苗在2~3叶期时胚乳将近耗尽,抗寒力最差,日平均气温低于12~15~C则生育受阻,抗病性显著削弱 , 病菌易侵入,此时若遇低温阴雨最易发生立枯病 。所以,旱育秧苗2~3叶期是立枯病流行的主要时期 。
水稻立枯病的危害症状
1、芽腐 , 出苗前或刚出土时发生 , 幼苗的幼芽或幼根变褐色,病芽扭曲、腐烂而死 。在种子或芽基部生有霉层 。

2、针腐,多发生于幼苗立针期到2叶期 , 病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展开,基部变褐,有时叶鞘上生有褐斑,病根也逐渐变为黄褐色 。种子与幼苗基部交界处生有霉层,茎基软弱,易折断,育苗床中幼苗常成簇,成片发生与死亡 。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技术研究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技术】3、黄枯、青枯 , 多发生于幼苗2.5叶期前后 , 病苗叶尖不吐水,叶色枯黄、萎蔫,成穴状迅速向外扩展,秧苗基部与根部极易拉断,叶片打绺 。在天气骤晴时,幼苗迅速表现青枯,心叶及上部叶片“打绺” 。幼苗叶色青绿,最后整株萎蔫 。在插秧后本田出现成片青绿枯死 。
水稻立枯病的发病原因
1、气候条件,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条件 , 其中以低温影响最大 。在低温条件下幼苗抗病能力降低,有利于病害发生 。气温过低,对病原菌发育和侵染影响?。杂酌缟げ焕?根系发育不良,吸收营养能力下降,更有助于病害发展 。如天气持续低温或阴雨后暴晴,土壤水分不足,幼苗生理失调,病害发生加重 。

2、侵染循环 , 水稻立枯病属于土传病害 。是由多种病原菌侵染而引起的,主要有半知菌亚门瘤座菌目镰孢菌属尖孢镰孢菌、禾谷镰孢菌、木贼镰孢菌、茄腐镰孢菌、Fu串珠镰孢菌及无孢目、丝核菌属的立枯丝核菌等 , 还有鞭毛菌亚门霜霉目腐霉菌属的腐霉菌 等真菌 。镰孢菌一般以菌丝和后垣孢子在多种寄主的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侵染为害 。丝核菌则以菌丝和菌核在寄主病残体中和土壤中越冬,靠菌丝蔓延于幼苗间传播,进行侵染为害 。
3、秧苗素质 , 丝核菌和镰刀菌等水稻立枯病病源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均为弱寄生菌,一般能在水中或土壤内营腐生生活 。这类病菌致病性不强,它们一般不宜侵染健壮的幼苗,只有当天气不良和管理不当,致使秧苗生长弱、抗性降低后,各种弱寄生菌才得以乘虚而入并传播蔓延 。因此 , 秧苗素质差、生长弱、抗病抗逆力差是发生立枯病的直接原因 。

水稻立枯病的综合防治
防治立枯病要以防为主 , 防治结合 。
1、在水稻秧苗1-2叶期时 , 使用奥力克(青枯立克) 50ml+ 大蒜油 15ml,兑水15公斤喷雾,5—7天1次,连喷2次 。为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建议喷雾时每15公斤水加叶面肥(沃丰素) 25ml 。发病中后期:使用奥力克青枯立克100ml+大蒜油15ml,进行喷雾,3天一次,连喷2到3次 。
2、精心选种与晒种 。提高催芽技术,防止种子受伤,提高种子生命力和抗病力 。
3、适期播种,播种密度不要过大 。应在气温稳定通过6℃ 时播种,不要盲目抢早 。从理论上讲 , 播种密度以300 g/m2为宜 。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农民为了节省农膜等生产成本,以及考虑到出苗率、使用插秧机等原因,往往会加大播量,即便如此,播种量也绝对不能超过500 g/m。
4、苗床管理 。要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练苗等环节的工作,提高幼苗抗病力 , 防止和减轻立枯病、恶苗病的发生 。
5、加强田间管理 。要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炼苗环节,做到前保(出苗前保温)、中控(出苗后至3叶期控温)、后炼(3叶期至插秧前调温),提倡稀插早育苗 , 控制温湿度不徒长 。一叶一心期保持温度25~30~C尽量少浇水,第2叶期后必须使其逐渐适应寒冷条件,三叶一心期温度不超过25℃,土壤水分充足,但不能过湿 。3叶期后白天应揭膜通风锻炼,夜间如果无霜冻最好也要揭膜使之经受低温,这样可以培育出抗寒力强的壮秧 。
6、苗床土壤消毒用3.2恶甲水剂300倍液喷洒,用广灭灵水剂浸种24-48 h或于1叶1心期喷洒500~1000倍液 。水稻秧苗1叶1心期,每盘用15%立枯灵液剂0.9 g加水1 L喷洒 。用70%敌克松粉剂500倍液或1%硫酸铵进行喷雾 , 并注意保持床土湿度,以有效防止立枯病的危害 。在秧苗发病初期,施立枯清每平方米用药1~1.5 g,对水均匀喷在苗床上 。
部分专业知识转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