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钱币大观通宝:四个字模板出自宋徽宗之手

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图书馆八楼 , 有一个古色古色的博物馆——货币金融博物馆 。
黑色木门嵌在砖里 , 钉着亮闪闪的门钉 , 装着狮头门环 。轻轻推开大门 , 就看到一个大大的圆形方孔钱 , 上面的文字是介绍博物馆的 。
这个建立于2005年的货币金融博物馆 , 展示了三千年来的3000多枚钱币 , 有先秦的实物货币 , 也有现代的纸币 , 让人目不暇接 。
从贝币到第五代人民币 , 呈现钱币发展历史
在明亮的灯光下 , 橱窗里整齐排列的一枚枚古钱币非常清晰 , 有着黄绿铜锈的刀币、看不清字和图案的圆形方孔钱、缺口无数的纸币……这些历经岁月沧桑、在无数人手中流转过的钱币 , 能把人的思绪拉回到千百年前 , 仿佛看到了古人在集市里持币交易的场景 。
第一个橱窗里放着几个有点破损的贝壳 , 这叫贝币 , 是博物馆展出的最早货币 。“以贝币为起点 , 到现在的第五代人民币 , 博物馆展品勾勒了货币发展的基本脉络 。”馆长朱海城说 , 以贝币为起点 , 是因为在史料记载、文物出土中 , 贝币是实物货币中出现较多的 , 另一方面 , 中国汉字里 , 与财富有关的字几乎都和“贝”有关 。
朱老师指着清代钱币说 , 清末前 , 钱币都是手工铸造的 , 此后以机制为主 。
每一枚钱币从诞生起就承载着非物质文化价值 。精巧高超的铸造技艺、钱币上的文字、书法和图案 , 都是钱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看 , 这枚铜币上的‘大观通宝’四个字 , 就出自北宋皇帝宋徽宗之手 。”
沿着橱窗走 , 看到熟悉的第五代人民币出现在眼前 。
这一路 , 领略了自先秦实物货币到现代纸币的更迭 , 听了朱老师对各种钱币的介绍 , 感受到了历史变迁 。
货币金融博物馆还展出一些国外钱币 , 以及古代阜康钱庄、早期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模型 。
在博物馆感受历史 , 是课本所无法替代的
2005年 ,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了展现金融特色、营造金融文化氛围 , 对原有的货币陈列馆进行扩建 , 建成金融博物馆 , 下设货币金融博物馆和金融票据博物馆 。至今 , 金融博物馆共接待历届新生始业教育13000多人次 。
朱馆长对采访人员说 , 越来越多的展品 , 主要通过市场购买和个人捐赠两种途径获得 。
据介绍 , 金融博物馆是该校重要的教学实践基地 , 为师生研究钱币与货币史提供了翔实的实物资料 。“百闻不如一见 , 实物带给人的真实感和历史厚重感 , 是任何课本资料、网上图片都无法给予的 。”朱海城馆长说 , “在货币博物馆 , 学生能看到很多细节 , 对货币历史的发展脉络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
除了本校学生 , 下沙其他大学的金融相关专业学生、小学生、附近居民、学校来宾也会来参观 。”朱老师介绍 , 2010年 , 金融博物馆被授牌为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杭州市高校文化站等 , 这为博物馆在开展钱币知识普及活动、传播并传承古钱币文化上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


【北宋钱币大观通宝:四个字模板出自宋徽宗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