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真实的司马懿不怕承认失败:谋略胜于诸葛亮

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 , 言听计从;曹叡视司马懿不过是老臣之一 , 并不十分信任 。诸葛亮在西蜀 , 几无一人可与之相埒;而在洛阳朝中 , 曹真、曹休这些皇亲 , 陈群、华歆、王朗这些重臣 , 权势不小 , 与司马懿不相上下 , 并对他深怀戒心 。刘备托孤时 , 要他的儿子对诸葛亮以父事之;而曹操早留下“司马懿鹰视狼顾 , 不可付于兵权 , 久必为国家大祸”的评语 。
网络配图
【揭真实的司马懿不怕承认失败:谋略胜于诸葛亮】因此 , 诸葛亮只有一个敌人 , 即曹魏;只有一个念头 , 即北伐;也只有一个手段 , 即诉诸武力 。司马懿知道 , 魏之患在蜀 , 而不在吴 , 防蜀甚于防吴 , 但从曹丕起 , 攻吴之心重于攻蜀 。司马懿知道魏强蜀弱 , 坚守不出 , 以逸待劳 , 则蜀必败 , 但朝野上下 , 势骄焰盛 , 务求必克 。他知道 , 功高不仅震主 , 也会引起同僚嫉妒 , 适度退让 , 以免锋芒过露 , 但又不能使人认为他不是举足轻重的力量 。从长远来看 , 不宜急于和诸葛亮决战 , 可以在耐心等待中求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又不能不打 , 朝野上下要看到他的战果 。他也了解 , 一旦太辉煌 , 同僚嫉妒固非小事 , 主子猜疑则更加可怕;而无所作为的话 , 有可能被黜还乡 , 一败涂地 。
所以 , 他得把握住 , 赢不能大赢 , 输不能大输 , 攻不宜太攻 , 守不宜大守的分寸感 , 要比诸葛亮难多了 。由此可见司马懿的心机和他处于荆棘丛中的谨慎 , 以及善处左右的韬略 。
网络配图
在当时诸葛亮、陆逊与他这三个堪称棋逢对手的主帅之中 , 应该说他处境最难 , 所以 , 他在政治上 , 也包括在军事上 , 以退为进 , 以守为攻 , 步步为营 , 终于取得最后的胜利 。诸葛亮六出祁山 , 一次只能带一个多月的粮草 , 粮吃完了 , 仗也打完了 , 就得撤回去 。所以 , 他是典型的追求速战速决的短期行为者 。司马懿不仅要打败诸葛亮 , 打败蜀国 , 还要打败吴国 , 夺取魏国 , 变为一统的司马氏天下 。他的目光 , 要比争夺几座城池远大得多 。
司马懿不但在军事上是诸葛亮难以对付的对手 , 在政治上也表现不俗 。他知道 , 诸葛亮必取武都、阴平 , 遂派郭淮、孙礼袭蜀兵之后 。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必有此举 , 亲率兵马 , 来袭郭淮、孙礼之后 , 前后夹攻 , 魏兵大败 。
网络配图
在武都、阴平失守以后 , 司马懿料到诸葛亮不在营中 , 定去两城安抚百姓 , 派张郃、戴陵去夺蜀寨 。诸葛亮却未离寨 , 并设下包围圈 , 以待偷袭 。司马懿在这时以一种开阔的胸怀、大家的气度 , 承认“孔明智在吾先” 。一个不怕承认失败的对手 , 是令人不寒而栗的 。难怪孔明先生叹息:“彼深知我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