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扬州御档》解密:劝降南明重臣史可法信件

史可法死守扬州,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历史事件,然而,在已解密的《清宫扬州御档》(以下简称《御档》)中,鲜有提及史可法的,昨天,文史档案专家彭伟透露,顺治朝第一件至第五件《御档》,反映了这一时期各种政治势力的较量,其中涉及史可法和扬州,展现了明末清初这一特殊时期的历史瞬间 。
《御档》揭秘劝降史可法信件
弘光政权建立时,清廷在吴三桂的帮助下刚入关不久,他们直接面对的抵抗主要来自于李自成,且清廷兵力有限,特别是满族人口稀少,补充兵员也非易事 。此时的弘光政权以南京为中心占据江淮大部,地域辽阔资源富饶,而且受战乱破坏较小 。清廷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此时也不敢贸然行事 。
彭伟介绍,从《御档》顺治元年七月《题为书致史可法情形事(实录)》中可看出,当时多尔衮对弘光政权的态度 。此件奏折其实是多尔衮命弘光朝廷派来的副将何拱薇、参将陈万春带给史可法的信件,意思是说:明朝不是我满清所灭,而是由李自成所灭,且清朝还将崇祯皇帝厚葬,自封正统 。信中还用“至南州诸彦翩然来仪则尔公而侯列爵分土有平西之典例”等语句来劝降史可法,把吴三桂的投降卖国列为典例;其中又说“新君不得书即位”来否认弘光朝廷的合法地位(故《御档》中称福王为伪福王),最后还说“兵行在即可西可东,南国安危在此一举 。愿诸君子同以讨贼为心,毋贪一身瞬息之荣而重故国无穷之祸 。”意愿与南明联合剿灭大顺 。
弘光初期,史可法成内阁首辅
彭伟介绍,《御档》顺治元年七月《题为南中福王弘光政权情形等事(实录)》道“近闻南中已拥立福王,改元弘光,以史可法为内阁,封总兵刘泽清、刘良佐、黄德功、高杰等分据各镇 。”通过这篇御档可知,弘光政权建立初期,位列南京百官之首的兵部尚书史可法成为内阁首辅 。南明军队由四位总兵统领,驻守四镇 。朝廷还分别给四人封了爵位,这为形成日后武将拥兵自重,骄横跋扈进而挟制朝廷的局面埋下伏笔 。
身居首辅的史可法当时预见到了这一点,在政权建立不久后,史可法便说“有四镇,不可无督师,应驻扬州,适中调遣”而自请督师扬州 。四镇兵将在驻地为非作歹,不断地向朝廷索要军费,搜刮地方、荼毒百姓,耗费了江南百姓的大量资源,而在军事上却无所作为 。
《御档》记载史可法拒降史实
1645年3月,清军在西北战场大败大顺军,多尔衮不失时机的部署主力南下,将清军分三路向弘光朝廷开进 。其中,多铎部由陕西出潼关,经洛阳东进至商丘,然后向南直逼盱眙、泗洪、扬州,进攻南京,其主要对手是高杰、刘良佐、黄得功的明军 。这三路军沿途如摧枯拉朽,没有遇到大的抵抗,很多明军不战而降,而清军攻占这么多的地域只用了三个月时间 。此时,督师史可法已奔赴扬州,清军已在扬州城外扎营,史可法即刻调遣援兵,却没有一支军队前来增援,实际上史可法所节制的四镇中的刘良佐、高杰等部已经不战而降了,更有甚者,这些叛军投降清廷之后于五月二十五日参加了攻取扬州的战役 。
扬州城里只有总兵刘肇基统领的护城部队,兵力相当薄弱 。期间,多铎派人招降史可法、淮扬总督卫允文,遭到严词拒绝,这在《御档》顺治二年五月《题为多铎率清军南下事》一文中有所记载 。二十四日夜间,清军用红衣大炮攻城,二十五日,扬州陷落,刘肇基战死,扬州知府任民育、何刚等壮烈牺牲,史可法被俘后誓死不降,被清军杀害,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清军占领扬州之后,多铎以不听招降为由,下令屠城,扬州军民死难无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