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对被告苏轼之后有哪些影响

乌台诗案简介
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十分悠久 , 自秦朝开始 , 直至清朝结束 。朝代的不断更迭 , 社会的不断发展 , 经济、军事乃至政治上均有所不同 , 但是几乎所有的朝代都发生着同一件事 , 那边是因文人而引发的“诗文诉讼” , 也称为“文字狱” 。早在秦始皇时期便有“焚书坑儒” , 而在宋朝也出现了“乌台诗案” 。那么在乌台诗案的简介中 , 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情?围绕着乌台诗案的简介 , 如何去看待这件事情发生的缘由、经过以及结果?通过乌台诗案简介 , 可以看出乌台诗案对朝廷有怎样的影响吗?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 , 从字面来理解 , 就是在乌台发生了一件有关于诗词的案件 , 那么什么地方是乌台呢 , 为何这件事情发生在乌台呢?乌台诗案发生的时间是宋神宗年间 , 乌台借指御史台 , 之所以这样借指 , 是因为御史台内有许多柏树 , 而柏树上有许多乌鸦将家安在其上 , 久之人们提起御史台 , 也就用乌台代替了 ,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 之所以将御史台成为乌台 , 是因为御史的不作为 , 御史所说的话就如同乌鸦叫一般 , 极具有讽刺意义 。
在元丰二年 , 苏轼因贬官至湖州 , 在临行期间发了几句牢骚而被御史参奏认为其诽谤谩骂 , 包藏祸心 。为了能够定罪于苏轼 , 御史们找出了苏轼大量的诗词 , 并从中去挑出他诽谤朝廷的字句 , 为此苏轼被押送至乌台受审 , 在狱中苏轼吃了不少苦 。在王安石等人的保全下 , 苏轼并没有被判处极刑 , 乌台诗案的结局以苏轼再次被贬告终 。
乌台诗案的历史背景
【乌台诗案对被告苏轼之后有哪些影响】乌台诗案 , 是中国古代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 , 这场文字狱的主要被告苏轼被抓进乌台 , 被迫关闭了近4个月的时间 , 因其诗词中有诽谤新政的内容 , 最终苏轼被再次贬官 , 贬至黄州担任团练副使 , 无故不准擅自离开黄州 。那么乌台诗案发生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 从乌台诗案的历史背景中可以看出乌台诗案发生的原因有哪些吗?通过了解乌台诗案的历史背景 , 进而弄清北宋朝廷各方的势力究竟是怎样的?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发生之时 , 正值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新政变法 , 变法失败后又兴起改制 。这场文字狱发生的时间就是变法到改制的转折点上 。苏轼由于抵制新法、拥护旧法 , 由于有损新派变法者的利益 , 苏轼在仕途上过得并不如意 , 1079年三月被朝廷降职 , 从徐州调任至湖州 , 收到诏书后的苏轼按例需要向皇上回奏 , 因被降职苏轼心中有一些不平之气 , 于是在回奏中写下了“知其愚不适时 , 难以追陪新进 , 察其老不生事 , 或能牧养小民 。”这句话就被有心者大做文章 , 认为苏轼的字里行间内存在着愚弄朝廷的意思 , 是对朝廷的大不恭 , 为了能够让苏轼定罪 , 新近派们拼命去翻阅苏轼的老诗词 , 试图寻找出更多的证据 。
乌台诗案虽然从表面来看是一场文字狱 , 但实际上也是北宋朝廷新派和旧派之间的斗争 , 苏轼正式因为得罪了新派势力 , 于是引发了乌台诗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