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宁死不屈的一代忠臣,为何文天祥能被世人谨记,而陈友定却无人知晓

公元945年,正值五代乱世 。一位名叫刘琼的将军驰援末代“闽王”——天德帝王延政,抵达将乐县时,听说王延政已在建瓯投降了南唐 。一时间,国破,无主,士兵们要拥立刘将军为王,但是,“琼义不肯受,自刎死” (《十国春秋"闽七"列传》) 。
过了423年,已是元末明初,一个名叫陈宗海的将军从将乐赶赴南平 。他听说父亲陈友定——福建最高行政及军事长官——被明军抓获,就独自空手前往陪死 。面对压境的大兵,他曾叩头劝父亲向朱元璋投降,“以存宗祧 。”友定不听,拂袖而起 。宗海说:“父为忠臣,子岂不能为义士耶?”果然,一听说父亲“被执,自将乐来就死”,结果一起被杀(《清流县志》) 。
从刘琼到陈氏父子,忠义之风让人思绪飞扬 。
刘琼为了闽国殉身,“部将收其尸葬山麓,乡人建祠祀之” 。而陈氏父子为了元朝献身,却享受不到这种待遇 。为什么呢?黄袍加身而能义不肯受,乃至自刎,刘琼所为不止于忠,而有大义在;陈氏父子宁死不降,尽忠而已 。但是,忠臣受祀并不少见啊,怎么死得如此壮烈却无声无息?这可能与他们维护的是元朝有关 。
正是元军,追杀宋帝,直逼得他跳海 。正是这个元朝,成就了著名忠臣文天祥 。正是这个文天祥,在陈友定死难的92年前,护送赵宋皇室逃难,路过陈友定的第二故乡——明溪,留下了两首与忠义有关的诗:一首给神,一首给人 。
此神是惠利夫人,叫莘氏圣七娘 。明朝正德年间的归化(明溪)知县杨缙刚上任时,拜了文宣王庙、城隍庙,又拜夫人庙 。他问,这个夫人出自什么朝代,为什么要祭祀她?当地人说:夫人曾有“月下吟”,是五代时的人,很灵验 。关于《月下吟》,说的是原先巡司驿边上有座莘氏圣七娘墓,某夜旅客听见有人吟诗,“辞甚悲惜”,就叫她多吟几遍记下了诗 。第二天,客人把这事告诉附近的人,并把那诗写在了墙上 。乡人由此对莘氏产生敬意,在墓前建庙,祭祀 。——知县杨缙读了《月下吟》:
妾身本是良家女,幼习女工及书史 。
笄年父母常爱怜,遂选良人作鸳侣 。
五季乱兮多寇盗,良人被命事征讨 。
因随奔逐道途间,忽染山岚命丧夭 。
军令严兮行紧急,命既殁兮难收拾 。
数尺孤坟空寂寞,独将骸骨葬明溪 。
屈指经今二百年,四时绝祀长萧然 。
未能超脱红尘路,妾心积恨生云烟 。
他觉得诗很可疑,不相信这种民间传说 。但是,当他读汀郡志及本县志,看到文天祥谒夫人庙留题的一首诗,不禁“悚然,抚卷一唱三叹 。”从而相信夫人庙有来历,文天祥的诗就是见证 。——其诗写道:
百万貔貅扫犬羊,
家山万里受封疆 。
男儿若不平妖虏,
惭愧明溪圣七娘 。
为什么呢?杨县令说,文天祥是“故宋之忠臣烈士,赤心义胆以身报国者”,不会凭空乱写的 。还说,文天祥赞颂夫人之贤,夫人之贤会更出名,同样,夫人庙也会因这首诗而更出名(《归化县志》) 。
文天祥对明溪显然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吴西全先生在《文天祥艰难的明溪之行》一文写道,文天祥护送宋端宗赵昰及其母杨淑妃兄妹路过明溪夏阳乡渔帘村时,杨淑妃轿门的垂帘被风吹落,村民张幼厚代为拾起 。因此,他们以皇帝的名义,钦赐“御帘”一词作为村名,以示表彰(此事记入了张氏族谱) 。文天祥还即事成诗一首:
山村何取御帘名,
大宋南征重此行,
珠箔忽因风卷去,
芳名留与世荣恩 。
在明溪及邻县清流,留有文天祥此行的许多遗迹,如紫云村的“大宋南征”“显盖紫云”(文天祥亲笔题匾),翰仙镇的钦赐村名“国母漈”,清流嵩溪镇的钦赐山名“国母岽”、村名“国母洋”和文天祥题联“山高不碍乾坤眼,屋小能容宰相身” 。这些遗迹在民间成了传说,但又有据可证 。皇帝高不可攀,偏却曾经流落此地,这就成为本地的荣耀,人们口口相传,津津乐道 。因为忠臣文天祥的参与,宋末元初的这番明溪、清流之行就成了忠义之旅,而与文天祥同行的宋端宗皇帝,他为惠利夫人题的匾额恰恰是“五季忠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