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并非清政府反对派:败于高层相互屠杀

似乎是为了进一步证实内乱外患相互关系的古老说法,两者往往携手并进 。正当西方在中国插足之时,国家的内部麻烦又以大规模的形式表现出来 。从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民众反叛的伟大浪潮席卷大地,几乎成功地推翻了清王朝 。这些起义中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太平天国起义,它从1850年到1864年席卷了中国中南部 。这是一个巨大的事件,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民众起义之一,也几乎是比世界上任何地方所曾发生过的起义都要重大的起义 。
太平天国起义和其他反叛背后的基本原因就是国家的基本问题:日渐贫困,自然灾害,异化,个人志向得不到实现,以及政府太软弱腐败,无法有效地解决问题 。此外,每一次起义依照当地的环境和参加起义的人的类型,还有自身特殊的原因 。
太平天国起义的直接动因是中国东南部,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少数集团的不满,正是在这里起义开始了 。那里有所谓的客家人 。客家人是中国唐宋后期来自北方的一个方言集团的后裔 。但他们仍然没有被当地社会完全同化,仍然说自己的方言,保持一些特殊的习惯,他们也遭受当地大多数居民的歧视,客家人与当地人的冲突经常是政治与社会冲突的根源 。客家人为起义的初期提供了基本骨干,对他们的歧视是不满的重要根源 。
除了客家的特殊环境外,西方人到达广东的主要港口广州,也加剧了地方问题 。政府由于很容易被外国人打败,在南方的民族主义者中间已丧失了威信 。另外,鸦片战争之后贸易转移到其他口岸引起当地的商业混乱,加剧了经济灾难 。
网络配图
太平天国运动的创建者是客家人,名叫洪秀全 。他出身于中等农民家庭,但从少年时代起就才华横溢,他的亲属凑钱供他上学,目的在于最终能通过科举考试而做官 。这使他在甚至是最好过的日子里也担负着成功的重任,自然,时代的问题使这种压力更加重大了 。不仅是因为经济状况意味着供他上学越来越困难,从而也增加了对他的期望,而且人口的增长也使成功的希望更为渺茫了 。例如,尽管当时人口比清初增长了一倍,但入选人数并没有扩大 。
洪秀全设法成为一名私塾教师,这是受人尊敬收入很低的工作 。但是,他却屡次在科场失意 。他在1833、1837和1843年三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成功 。这是说明阻碍社会流动就可能对体制构成威胁的一个重要范例 。另一位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冯云山,也是一位科场失意者 。本世纪后期,当精英集团的广泛不满与劳动人民的悲苦相结合,整个体制就将倾覆 。
洪秀全参加的科举考试在广州举行 。1833年首次到广州期间,他听了一位基督教传教士的布道,获得一些《圣经》书册和宣传品 。据说洪浏览了一遍后就抛开,并把它们遗忘了 。1837年他第二次名落孙山后,精神几近崩溃,大病一场,据说在床上躺了40余日,经常说胡话 。在病中,他梦见自己被带到天上,遇到一位老人 。老人说人类已把他忘记、抛弃,开始崇拜恶魔,因而精神堕落;老人称孔子为恶魔,并要洪秀全与孔子及其信徒作斗争 。另一次与老人会面时见到的一位中年人,他称之为“兄” 。在洪的谵语中,他的家人听到他高呼:“斩妖!斩妖!”
洪从病中恢复,与以前一样继续做塾师;但他更多地表现出尊严和一种俨然有着某种目的姿态,感到他自己是尚不清楚的天命使者 。这次他取一新名秀全,意思是“完成与完全”,可能也暗指洪秀全参加的秀才(英文名为“accomplished talent”既成的人才)考试 。无论他心中有什么想法,他仍然有兴趣通过考试,1843年他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参加考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