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东京汴梁不夜城:盛大而欢愉的城池

北宋给人冲击最大的不是宋词,那仅是继唐诗以后新的诗歌式样 。真正令宋人兴奋的是他们的城市生活,那是一种商业化城市生活,一种快活、享乐、放纵的农耕文明的城市生活 。
汴梁不夜城
一切都开始于北宋的东京——又名汴梁城,其位置在今天的河南开封 。它大约成规模于后周,在公元1127年为金国占领 。
从今天复原的地图上看:汴梁城是一座矩形城,由宫城、内城、外城三重城相套,非常整齐,甚至超过唐长安城 。宫城即皇城,南北长900米,东西宽200米;内城即旧城,南北长2900米,东西宽2600米;外城,即新城,南北长5800米,东西宽4800米 。整座城池如同一个硕大无朋三重相套的方盒子,一个车龙马水人来人往的巨大的容器 。
这个巨大的容器的出现,是中国城池史上的一个大转折,因为它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城市,是中国第一座文艺复兴的不夜城 。
南渡后的宋人,是很怀念北宋东京汴梁城的 。原因不是别的,正是这座城市唤起了他们的城市意识 。以至于后来,他们不在乎江山是谁家的,只要城市是他们的 。
网络配图
北宋初期,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重新确立户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区别开来,将城市居民列为坊郭户;并在全国范围内按城市(镇市)居民财产状况分为十等 。而在之前的隋、唐,坊和市是分别设置的 。坊是居民区,市是商品交易区,二者不能夹杂,不遵守这样的城市居住管理的则要受到处罚 。北宋时期打破里坊制,这种城市商业化进程的推进逐渐形成了城市的时尚生活方式与市民的消费观念 。
到了公元1138年,出京南下,避地江左;情绪牢落,渐入桑榆的原汴京城的市民们,真的太怀念那座城市的生活了,他们不仅在临安复活了东京,而且陶醉其中,“直把杭州作汴州” 。
老汴京城的居民们听到年轻人谈论汴京旧时风俗,多失于事实,直觉可惜!有一个叫孟元老的原汴梁城人,便写下了追述北宋汴梁的笔记《东京梦华录》,专述汴梁城都市种种生活,汴梁城都市种种风俗 。
孟元老在汴梁沦陷后逃到了临安,那时他已经五十多岁,曾经在汴梁生活二十三年 。《东京梦华录》文字俚鄙,章法平板,如同流水账 。但它市民化的唠唠叨叨,却为后人保存一个永恒的东京城 。
正是在孟元老的影响之下,又出现了四部专记临安城的笔记,如灌圃耐得翁的《都城纪胜》一卷,西湖老人的《西湖老人繁胜录》一卷,吴自牧的《梦梁录》二十卷,周密的《武林旧事》十卷 。它们的材料,一部分采自地方志,一部分为作者的见闻实录 。这种独立于正史之外,专门写记述城市的笔记风气,在当时简直成为一种时尚,在今天也是值得研究的文学现象 。
瓦市:都市娱乐场
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 。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 。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 。自丁先现、王团子、张七圣辈,后来可有人于此作场 。瓦中又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东京梦华录》卷二
【北宋东京汴梁不夜城:盛大而欢愉的城池】这是孟元老追述东京城桑家瓦子的情景 。除此之外,他还记述了新门瓦子、朱家桥瓦子、州西瓦子、保康门瓦子和州北瓦子 。这是后来人在宋代文献中看到关于“瓦市”的最初记载 。
瓦市,宋人又称瓦肆、瓦舍、瓦子,即都市文化娱乐消费市场 。其建筑形态是简易瓦房或由竹木席等材料搭建成的大棚,棚内有勾栏界定伎艺演出场地,最大的棚内可容数千人 。经常有艺人在勾栏内作场,同时还有饮食等服务,医生、算命卜卦相士及各种江湖杂耍也活跃其中,可谓吃喝玩乐一应俱全,文艺餐饮娱乐的大世界,对市民消费有超强的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