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方唱罢我登场:大明朝的朋党与宦官之祸

明末的朋党 , 除了东林党之外 , 还形成了专门与东林党作对的浙党 , 以及与浙党联合的齐、楚、宣、昆诸党 。这两大势力互相倾轧 , 一般总是借“京察”做文章 。所谓“京察” , 就是对京官的政绩 , 进行六年一次的定期考核 。按规定 , 凡是在京察中考核不合格而被罢官的 , 一律不许重新任用 。所以 , 为了利用京察的机会来削弱对手 , 这两大势力围绕着那些负责京察的职位 , 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 使党争变得越来越势不两立 , 越来越险恶 , 也越来越白热化 。
万历“梃击案”
除了京察之外 , 东林党人还以皇位继承问题为抓手 , 试图抢占政治高地 , 战胜对手 , 以达到最终控制朝政的目的 。首先是“争国本” 。万历皇帝不喜欢王恭妃为他生的长子常洛 , 而要立郑贵妃为他生的常洵为太子 。于是 , 朝中那些东林大臣便以祖宗之法为根据 , 纷纷上书 , 要求尽快立常洛为太子 。他们言辞激烈 , 不依不饶 , 表面上是激于对祖宗法制的忠诚 , 其实却是想趁机造成声势 , 控制舆论 , 在政治上扩大自己的势力 , 为有朝一日控制朝政而捞取政治资本 。这场争论 , 前后延续十余年 , 直到常洛被立为太子才告结束 。
为了维护常洛的太子地位 , 东林党人又不断发动攻势 , 迫使福王常洵离开京城 , 回到自己的封地 。为此 , 他们不遗余力地对万历皇帝所宠爱的郑贵妃及其势力进行攻击 , 而且总是要牵扯到其他政敌 。在东林党人看来 , 一切围绕“争国本”的斗争 , 都能使他们在舆论上占有优势 , 所以最容易克敌制胜 。然而 , 他们的这种做法 , 也会迫使对手采取更为激烈的手段进行反击 。当常洵被迫回到自己的封地之后 , 万历四十三年 , 竟有人将一名无赖带进皇宫 , 并引导他直闯太子宫 , 先是用枣木棍击伤守门太监 , 然后直趋太子殿前 。但是 , 这无赖很快就被守备制服 。这件案子 , 被称为“梃击案” 。以浙党为首的非东林党人 , 显然不希望东林党人通过此案的审理获益 , 从一开始就企图草草结案 。而东林党人 , 则希望通过此案的审理 , 扩大事态 , 打倒对手 。万历皇帝对东林党人热衷此案的目的 , 是心存疑虑的 。他下令迅速结案 , 并警告东林党人 , 不许再挑唆他和太子之间的关系 。在万历皇帝看来 , 今后最大的威胁 , 一定就是朋党 。
东林党人的得势
万历年间 , 东林党人与非东林党人的争斗 , 总体上是以东林党人的失败而告终的 。但是 , 在这一过程中 , 浙党、齐党和楚党也反目成仇 。这与一个叫汪文言的人 , 有很大关系 。汪文言本为胥吏 , 后来结交了东林人士 , 于是进京活动 , 并出钱为自己买了个监生(太学生) 。汪是个很有心计的人 , 眼观六路 , 耳听八方 , 对当时各党人之间的利害关系十分熟悉 。在他看来 , 浙党、齐党和楚党虽为同盟 , 但他们各自的党魁都不过是在互相利用;一旦功成 , 就会为了各自的利益 , 相互争斗 。于是 , 他通过各种各样的办法去离间他们 , 使齐、浙、楚三党的党魁们相互排挤、攻讦 , 相互削弱 , 而至于分崩离析 。这三党人士的分裂 , 无形中增强了东林党人的力量 。汪文言还是一个很懂得投机的人 。他看准了太子常洛的伴读太监王安将来是可以“济国事”的 , 遂倾心相交 , 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通过他来影响皇帝 。王安是个颇识得大体的人物 。“梃击案”发生后 , 东林党人欲穷追猛打 , 王安却建议太子常洛尽快结案 。对此 , 万历皇帝非常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