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捡来一个皇帝做并且做得不错

宋仁宗姓赵名祯 。他的皇帝位置是“捡来”的 。他是宋真宗第六子,因前面的哥哥一个个夭折,才以“替补”的身份立为太子 。后来承继大统,升位皇帝时,他才13岁 。由于年龄太小,上朝时太后刘娥就坐在他的身后,中间挂一块帘子——对,这就是垂帘听政 。11年后,刘娥死了,赵祯才真正当家做了皇帝 。
赵祯朝中有一个很有名的监察御史,叫包拯 。一天,包拯带领一帮大臣弹劾财政部长(三司使)张尧佐,理由是他为官平庸 。张尧佐的来头不小,他是赵祯宠妃张贵妃的伯父,皇亲国戚来的 。赵祯有些犹豫,想出一个折中办法,让张尧佐去当宣徽使 。可包拯等人还是不干,非要将张尧佐就地免职 。他们一班人就在廷堂之上争论不休 。说到激烈处,包拯的唾沫星子溅得赵祯满脸都是 。赵祯唯有用衣袖擦脸 。最后,还是接受了包拯等人的弹劾 。
网络配图
赵祯回到后宫,张贵妃关切地来问情况 。赵祯没好气地说:“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知包拯为御史乎?”
四川有个读书人,可能是想做官想疯了吧,写了首诗献给成都太守 。诗里有一句“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 。太守吓坏了,这不是反诗吗?马上将他五花大绑押进京城 。
案子呈到赵祯处,赵祯不以为然地说:“这是老秀才想做官,写首诗发泄一下,怎么能治他的罪呢 。”于是,这位幸运的读书人不但没有受到处罚,还被封为司户参军,圆了做官的梦 。
大词人柳永其实是一个典型的学渣 。每次到京参加考试都是名落孙山 。一次榜上无名后,他写了一首发牢骚的词《鹤冲天》,称要“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
三年后,柳永再次参加考试 。赵祯在考生名册上看到柳永的大号,微微一笑:“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再次梦断考场 。柳永倒也潇洒,一头扎进青楼,写词赚取银子,美其名曰“奉旨填词” 。而且柳永并不生赵祯的气,还写词说,要“顾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 。
一天下班后,赵祯回到寝宫,喊一位女官来给他梳头 。女官看他怀里有文书,问是什么 。赵祯告诉她,这几天阴雨连绵,朝中谏官认为是阴气太盛所致,上书要求裁减宫中的侍妾与宫女 。女官问:“必须要执行吗?”赵祯诧异地说:“谏官的上书,怎么能不执行呢?”
网络配图
这位女官平时深得皇帝宠爱,暗想再怎么裁人也轮不到我啊 。就赌气地说:“如果要执行,请首先将我裁掉吧 。”赵祯马上站起来,与掌管嫔妃名册的内侍在后花园敲定了一张裁减人员名单,一共三十名,第一个名字就是这位梳头的女官 。直到把事情办完后,赵祯才开始吃饭 。
吃饭的当儿,皇后小心翼翼地问:“梳头女官是你最宠爱的,为什么第一个裁掉?”赵祯回答:“这人居然叫我不听谏官的建议,怎么能留在左右?”皇后由是悄悄告诫侍妾与宫女,不要乱说话,更不要干预朝政 。
有一天,赵祯考虑到皇宫太逼仄太寒碜,寻思着要把皇宫扩建一下,就派人去和皇宫北面的居民协商 。俗话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堂堂一国之君想找臣民要一块地皮,进行公益性基础工程建设,拉动GDP增长,居然还要跟他们商量,岂不咄咄怪事?
更令人“震惊”的还在后面 。拆迁对象拒绝了来自皇宫的拆迁协商 。无论给多少钱他们都不愿意搬走 。事情就这样僵持住了 。按照常理,接下来就应该是官府发布强制拆迁公告,聘请拆迁高手,浩浩荡荡地跟在推土机后面开进拆迁现场……但是这一幕没有发生,赵祯退步了 。于是北宋就有了有史以来最小的皇宫,仅仅相当于一个节度使的府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