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郊游玩法:先秦过情人节唐人走吃喝风

“春日游,杏花飞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唐代“花间词人”韦庄的一首《思帝乡》,揭开了古人郊游的神秘面纱 。
阳春三月,正是郊游的好时节 。郊游有春游和秋游之分,但春游更受欢迎 。古人郊游玩什么、怎么玩?不同时代玩法不同,先秦郊游有“风情”,魏晋人重精神,隋唐人讲吃喝……
网络配图
1.先秦的“风情游”和“情人节”
先秦是个热情奔放的时代,无论贵族还是平民,似乎都热衷于郊游 。孔子的弟子曾点就特崇尚“风乎舞雩,咏而归”的郊游生活 。对此,孔子只说了四个字:“吾与点也!”赞成曾点的想法,可见孔子也喜欢郊游 。
先秦人的郊游浪漫而“风情” 。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总集《诗经》里,有许多爱情诗篇,都是时人郊游的记录 。
《出其东门》诗起首便是“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出了城东门,满眼都是花枝招展的郊游女子 。《溱洧》一诗也说“士与女,殷其盈矣”,在溱水和洧水的河边,出来郊游的郑国男女,到处都是 。
这些男女在郊游中增进了解,两情相悦,私定终身 。当时增殖人口是对适婚男女的基本要求,人类的“生产”任务与农民播种一样,都不能“失时” 。所以谈情说爱的求偶式郊游,成为当时郊游的一大特征 。
【古人郊游玩法:先秦过情人节唐人走吃喝风】2.魏晋看重精神层面的“玄游”
魏晋时代,“风情游”的色彩淡化,转向看重精神层面的“玄游”,把郊游视为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 。许多士人“返乎自然”,把理想寄托于郊游过程的山水之间 。玄游提倡“贵无”,因“玄学”而兴起 。
网络配图
当时出现了许多郊游名士,被称为“竹林七贤”的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刘伶和王戎就是代表人物 。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述:“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 。”
当时留下记载的郊游活动也不少,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序》,便是书法家王羲之在三月初三这天,与谢安、孙绰等41名贵族郊游后诞生的 。
有“中国山水诗第一人”之称的谢灵运,在郊游方面最讲究 。《南史·谢灵运传》载,他有一套郊游的“行头”,头戴曲柄笠,脚蹬木屐,可谓当时的“骨灰级驴友” 。
这种“木屐”被时人称为“谢公屐”,前后都有齿钉,“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一种登山专用旅游鞋 。
但郊游出境界的,还要数陶渊明 。有“千古隐逸之宗”美誉的他,做了13年“公务员”后,辞彭泽县令之职,把家都搬到了郊外,过起了悠然的“田园生活” 。他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超凡脱俗,至今没有哪位“驴友”能超越 。
3.唐人的“郊游热”和“吃喝风”
魏晋人郊游虽游出了境界,但“郊游热”在普通人间并未兴起,仅属“小众游”,到了唐代,才形成了真正的全国性群众“郊游热”,尤以京城长安为最 。
网络配图
每到中和节和上巳节,曲江两岸游人如潮,以致长安几成一座空城 。新科进士正式放榜也在上巳节前,会聚京城的学子,更会利用这个机会到曲江尽情游玩,有钱的学子还会到教坊(青楼)请来“小姐”陪游 。
与先秦的“风情”、魏晋的“精神”不同,唐人郊游特别在意物质享受,郊游期间吃喝之风盛行 。白居易的所谓“酬钱员”,便是请钱员外吃饭的意思 。
唐代郊游的吃喝之风,吃出了不少可记载入中国饮食史的“游宴”,如设宴会地点在曲江风景区内的,便有上巳节游宴、新进士游宴、关宴等 。
唐人热衷于郊游,除了与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有关外,与假期多和上层的大力提倡也有直接关系 。《唐诗纪事》记载,唐代从皇帝到臣僚都喜欢郊游,并因此形成了制度 。每年春天,皇帝都会带着后妃、朝臣游梨园,到渭水边游览祭祀;夏天游葡萄园,秋天则登大雁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