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误读刘禅:乐不思蜀更胜煮酒论英雄

核心提示:对刘禅亡国后“乐不思蜀”的丢人表演 , 《新论》的作者认为 , 刘禅装憨卖傻 , 不仅是养晦自保 , 更关系着一大批降臣的命运 。这一表演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表现如出一辙而更精彩 。
网络配图
中新网成都8月15日电(采访人员杨杰)“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等成语典故 , 对三国蜀后主刘禅作了无情嘲弄 。不过 , 在提交15日举行的纪念刘备入蜀1800周年暨诸葛亮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中 ,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三国文化专家罗开玉和谢辉所著《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认为 , 从帝业上看 , 刘禅不失为中常之君;从帝品上看 , 刘禅是中国历史上肚量大的、节俭的、真正爱民、宁愿自己蒙怨 , 又确被后人误解千年的仁德之君 。
《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作者认为 , 刘禅为帝41年 , 大体可分三阶段:诸葛亮时期(223-234年) , 刘禅“以父事之”;蒋琬、费祎执政时期 , 无为而治时期(234-253年);帝权失控期(253-263年) 。
作者认为 , 诸葛亮对刘禅评价较高 , 如赞其“知量甚大 , 增修过于所望”、“朝廷年方十八 , 天资仁敏 , 爱德下士 。”而在诸葛亮时期 , 刘禅对诸葛亮“以父事之” , 始终如一 , 凡事谦让 , 表现出大气的特点 。刘禅对诸葛亮大小权独揽的代政方式 , 虽有不满 , 但以大局为重 , 始终克制 。
在无为而治时期 , 从蒋琬执政开始 , 刘禅便基本掌握了帝权 , 实际上控制着蜀汉 , 这主要表现在刘禅实际上掌握着最高大臣的任命权 。
网络配图
费祎死后 , 姜维执政 , 蜀汉进入最后十年的急剧衰亡阶段 , 日趋没落 。蜀汉猝亡之时 , 国势并没耗尽 , 本还可能苟延 , 但这种可能之所以没成为现实 , 作者认为主要与后主帝权失控和他的仁德有关 。后主帝权失控表现在不能很好地控制姜维 , 而姜维北伐多以失败告终 , 极大耗损国力;帝权失控还表现在宦官黄皓干政上 , 黄皓的无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蜀汉的猝亡 。
关于后主的评价 , 历史上主要有可次齐桓、中常之君、昏弱之君三种 。《三国志》作者陈寿持中常之君的观点 , 评论“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 , 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 , 传曰‘素丝无常 , 唯所染之’ , 信矣哉!”而持刘禅是昏弱之君看法的 , 则占了绝大多数 。
《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的作者认为 , 对刘禅的评价是一个综合课题 , 不可一概而论 。从帝业来看 , 诸葛亮南征北伐都是刘禅为帝之后的事 , 不能说与刘禅完全无关 。刘禅营造了一个安定的大后方 , 本身就是巨大贡献 。在蒋琬、费祎时期 , 刘禅无为而治 , 维持了国家正常发展 。故帝业上不能完全否认刘禅 , 应该说其不失为中常之君 。
【千年误读刘禅:乐不思蜀更胜煮酒论英雄】至于帝品 , 综观其为帝四十多年的生涯 , 肚量大为其显著特征 。期间主要首辅换了一批又一批 , 与同期魏吴相比 , 最大特征是完全避免了朝廷要员之间的内部倾轧 , 执政班子相当平稳 。刘禅能够大胆用人 , 无为而治 , 唯一的问题是晚节不保 , 放纵了宦官黄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