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魏延之死的历史真相最后时刻被一个人出卖

魏延是蜀汉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之一,可以说继关张马黄赵之后,他是当之无愧的蜀汉第一猛将,以其智勇双全,为蜀汉的伐魏大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他的死却成为蜀汉乃至三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没有之一 。按照小说《三国演义》的说法,魏延头后生有反骨,诸葛亮预料自己死后魏延必反,所以诸葛亮在五丈原濒死之时,就提前安排好了魏延的灭亡之路,魏延因造反而死的说法因为《三国演义》而深入人心 。然而,历史上魏延之死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要弄清真相,得从诸葛亮去世说起 。
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诸葛亮死得有些早,虚岁只有五十四岁 。他不负刘备给他的知遇,实践了自己对刘备所许下的诺言:“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
网络配图
他的左右,杨仪、费祎二人,决定了把他去世的消息保守秘密,先把大军撤回汉中,然后才宣布这个消息 。
杨仪是诸葛亮身边的“丞相长史”,职位相当于秘书长;费祎是“丞相司马”,地位相当于参谋长或参谋处长 。
杨、费二人之所以要作如此的决定,由于他们自己不会打仗,而又怕魏延虽则会打,却未必能胜得了司马懿 。除此以外,他们在感情上与魏延也颇有隔阂 。就杨仪而论,那就不仅是隔阂,简直是“积不相能”、“势如水火” 。杨仪甚至于不愿意魏延有机会主持作战而战胜,成为诸葛亮的继承人,作蜀汉的统帅与丞相 。
费祎到魏延的营中,把诸葛亮去世的不幸消息,秘密告诉魏延,说诸葛亮留下遗嘱,叫大家撤退回汉中,并且叫魏延担任“断后”的任务 。
魏延不赞成撤退 。魏延说:“国家的大计方针,不可能因某一人的死亡而变更 。丞相的棺柩,可以派丞相行营的官吏送回汉中或四川 。军队应该留驻在五丈原,屯田、作战 。我本人相信有能力打司马懿 。”
他质问费讳:“是谁派我替杨仪这种人断后?是丞相本人么?”
他随即把自己的作战计划,与分布军队的方案,说给费祎听,叫费祎回丞相行营,以丞相司马的身份,发布命令 。费祎答应了他 。
网络配图
费祎回到行营以后,把魏延的吩咐丢在脑后,仍旧与杨仪合作,完全按照杨仪的意思办:大军向南撤退;下命令叫魏延断后 。
魏延不理费祎的那一套;立刻派人送报告给后主,说杨仪与费祎造反 。
杨仪与费祎也派人送报告给后主,说魏延造反 。
地位仅次于魏延的大将王平,他想取代魏延,自然也站在杨仪与费祎的一边 。于是,魏延失败,带了几个随从离开军队,走到汉中,被一个姓马名岱的杀了 。后主依照杨仪与费祎的请求,把魏延的罪定成谋反大逆之罪,不仅杀了魏延的妻子儿女,也屠灭了魏延的“三族”的人(三族是父族、母族、妻族) 。
魏延走到这一步,主要原因还是抗曹的决心太过坚定,他违背了诸葛亮的本来意图 。刚开始,诸葛亮的北伐决心肯定是十分坚定的 。但是当荆州失守,刘备崩殂,关张马黄赵相继死去,在北伐大业困难重重,蜀汉政权内部矛盾日益凸显的情况下,诸葛亮的北伐目的已经不是平定中原,匡扶汉室,而是转移矛盾,缓和蜀汉内部的紧张关系,维护蜀汉内部的和谐稳定 。
魏延错就错在不能领会诸葛亮的真实用意,抗曹过分激进会给本来就不稳定的蜀汉政权带来致命的灾难 。所以诸葛亮在濒死之时,把杨仪、费袆和姜维都叫到了中军帐中安排后事,唯独没有召见魏延这个前线总指挥 。诸葛亮深知二人势同水火,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他不可能想不到,这种时候,召见杨仪而不见魏延,肯定会使二人闲隙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