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南明王朝的投降热潮到底是怎样产生的?

相对于一己之私功利性质的降清官绅群体,阮大铖的最终选择则是迫于无路可走 。《明季南略》载:在经历南京城破及一系列的军事斗争失败后,“马士英、阮大铖等犹太拥残兵数千人请入关,隆武以其罪大,不许 。士英计穷,遁至台州山寺为僧为清将搜获,阮大铖迎降,贝勒俱令随内院办事 。方逢年、方国安及刑部尚书苏壮,俱剃发投诚 。”
朱聿键的排斥与人生威胁,是阮大铖留在了方国安军中的直接原因 。在方国安军这里,阮大铖就不想在他身上使什么功夫了 。不是老领导在曾经的下属面前放不下架子,也不是政治作为上陷入困顿,而是遇上了另一个有意义的人,一位平时未曾留意的安庆老乡——方端士 。
方端士,安庆怀宁人 。论官职,方端士就小得不能再小了,他是方国安手下的一位文职干部——记室 。
对阮大铖来说,方端士自个并不具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个部队文职干部,能以权谋私到哪里去?帮你解决一两顿餐费,也就很给力,很给面子 。方端士的不平凡之处,在于他是操练爱国统一战线的一把好手,自己爱国抗战奋不顾身,同时掩护敌特分子也不遗余力 。在他家里,住着另一位老乡的家属 。
这位特别老乡,名叫潘映娄 。在爱国运动的漫长胡同里,潘映娄机智灵活,出没自如 。他的出现,最终改变了阮大铖的思路,也为野史作家提供了另一崭新话题 。
说起阮大铖与潘映娄,那就不是一般的关系了——老乡,同学,更是很要好的朋友 。
潘映娄,字次鲁,安徽桐城人,明崇祯十二年(1639)特准贡生,曾任浙江台州推官 。
潘先生官当得不大,但属于偶像派 。人长得帅气,也很有本事,在群众中的口碑也不错,现在能看到的台州古城墙,就是这位潘先生修的 。他与阮大铖不仅是老乡,而且一直交往甚密,早年他与阮大铖一起组织了中江诗社,阮诗《黄鹊篇为潘次鲁南征赋》、《鸠岭迟潘次鲁不至》等,就是与他的唱和 。潘映娄最终降清,顺治三年(1646)任杭州盐法道,翌年升福建福宁道、按察副使,虽说有点历史问题,但老百姓都认为他是个好干部 。
如果你不熟悉潘映娄,那他大名鼎鼎的父亲——潘汝桢一准都听说过 。
潘汝桢,字镇璞,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三甲一百一十九名进士 。考试成绩虽不很突出,并不等于潘老先生智商不高,实际工作中缺乏创新能力 。天启初年,潘汝桢以佥都御史巡抚浙江,在空降地方的时候,潘汝桢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明显超出了地方干部,他做了一件千秋留名的大事——第一个为魏忠贤立生祠!
对热爱明朝的热心读者来说,潘家父子至少是不受欢迎的人,尤其是文人们的私家著述,一边倒地扯着嗓子骂 。桐城的一部著名乡邦文献《桐城耆旧传》,虽说收录了他们父子,但重点却在潘映娄的祖父,对他们二人只存有廖廖数语 。清版《桐城县志》的评价倒很正面,重点是讲他们的贤能孝友,潘汝桢最重要的先进事迹,是帮助家乡桐城县谋得了“贫困县”的帽子,享受了减免税的优惠政策——看来,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老百姓还是不会忘记的 。
潘映娄之女潘翟,字副华,即方以智之妻 。方以智与阮大铖的关系很差,方的文字中有诸多阮氏欲加之罪的记述 。但是,阮大铖权倾一时,终究未采取实质性的打击报复,开得了口,下不了手,估计是因为潘映娄这层关系 。
通过潘映娄的家属,阮大铖联系上了潘映娄,从而解决了再就业问题 。
不能投身抗战大业,不如趁早去当“裸官” 。今天的“裸官”,是配偶和子女非因工作需要均在国(境)外定居或加入外国国籍,或取得国(境)外永久居留权的公职人员 。明朝的“裸官”则与之相反,自己先跑出去,把妻子儿女留在祖国大地 。经潘映娄的友情引荐,阮大铖投降了清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