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文化武器:伪满政权在警察署设文化警察

6月13日 , 央视《抗战影像志》栏目披露了一段1940年日军对重庆进行疯狂轰炸的视频 。尽管年代久远 , 影像模糊 , 但今天的中国人仍能从一幕幕画面中感受到大地的痛苦震颤 。与笼罩在炸弹轰鸣声里的重庆不同 , 那时的东北却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安静” 。日本侵略者与伪满洲国狼狈为奸 , 费尽心机地在黑土地上经营着所谓“五族协和”的“王道乐土” 。
然而 , “安静”的背后也有血色弥漫 , 殖民统治者扼杀一切不忘中国的文艺创作 , 用无声但却异常凶残的文化武器“杀戮”着中国人的精神和情感 。
3400万册日本图书
涌入东北
位于吉林省长春市东北隅的伪满皇宫曾是日本在中国东北实施殖民统治的象征 , 如今 , 那里已经成为历史博物院 , 不仅陈列着往昔的罪恶与丑陋 , 也展示着今天的反思与警醒 。
伪满皇宫博物院有一项常设展览 , 名为“勿忘 ‘九一八’——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史实”展 。今年3月 , 采访人员在博物院采访期间 , 在研究馆员陈春萍的带领下参观了该展览 。当走到展览第三部分时 , 陈春萍提醒说:“这一部分的主题是‘摧残民族意识’ , 有许多你们感兴趣的内容 。”
第三部分与其他主题最大的不同是 , 几乎看不出“战争”的痕迹 。因为 , 展板上的历史照片中既没有枪炮 , 也没有杀戮 , 实物陈列品则大多是图书、海报、剧照、唱片、画作、乐谱 , 等等 。但是 , 正是在这些看似没有“战争”气味的证据身上 , 却烙刻着无形的侵略印记 。
两张由图表构成的照片吸引了采访人员的注意 , 一张名为“涌入东北的日本图书” , 另一张则是“涌入东北的日本电影” 。这两张照片(见本文配图)通过数字——1936年58.7万册 , 1941年3400余万册;1936年154部 , 1939年1630部——非常直观地展示出日本侵略者曾以怎样疯狂的速度向东北输入殖民文化 。而与此同时 , 中国的文化却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压迫与钳制 。
欲亡其国 , 必亡其文化 。用日本文化取代中国文化 , 从而使中国人永久“归心” , 这是日本殖民东北期间一以贯之的政策 。其中 , 最早沦为殖民地的大连在当时便是日本输入文化的重点地区 。
如今 , 我们仍能凭借各种史料来想象上世纪20年代作为殖民地的大连的文化生活:
日本人建设的剧场占据着最繁华的路段 , 几乎每天都有来自日本国内的乐团、舞团演出;电影院里放映着日本电影 , 描画的是“先进”、“文明”的日本生活;学校里 , 学生们不仅要说日语 , 还要会唱日本歌曲 , 能读日本文学;日本人甚至还建立了专门的音乐、舞蹈学校 , 教授的曲调和动作 , 全然是日本式的……
戏剧舞蹈小说电影
无一幸免
伪满洲国建立后 , 如大连一般的景象开始遍及东北 。
“戏剧、舞蹈、小说……当时东北的文艺事业都笼罩在殖民文化的阴影下 。”陈春萍介绍说 , 那时 , 日伪经常举办所谓的演唱会、舞蹈大会 , 演出内容都是宣扬“日满亲善”、“五族协和”、“建设王道乐土”等殖民统治思想 。
并且 , 日伪还炮制了不少为殖民统治“鼓与呼”的文学作品 , 比如小说《建国列传》、《晨晓的满洲》、《嫩江祭》等 。这些作品掩盖了日本奴役压迫中国人的现实 , 将东北塑造成一片一片“乐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