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为何立4岁的载湉而不立17岁的载澂为皇位?

同治帝驾崩,4岁的载湉即位,载湉是惟一合适的继承人,对于太后,对于恭亲王,对于清朝的礼制和命运都是最合适的 。那么17岁的载澂为什么与皇位失之交臂呢?
民间有句话:吃了腊八饭,就把年货办 。农历十二月,全国上下都要准备过年 。同治十三年的腊八饭,刚刚亲政的同治帝怎么也吃不上了,因为他在三天前的腊月初五(1875年1月12日)驾崩了 。对于全国的老百姓和广大官员来说影响不大,无非是死了一个皇帝,还会有新皇帝,自己还是草民和微末臣子,这年还照样得过 。而对于大清朝来说,意义不一样,因为同治帝没有皇子,根据皇帝父死子继的祖制,没有人来当皇帝了 。
网络配图
同治帝驾崩,受到的精神打击打击最大的应当是两宫皇太后,尤其是慈禧,因为她就这么一个儿子,荣华富贵和皇太后的地位全都是凭借儿子得来 。慈禧生同治帝载淳,才被册封为懿贵妃;又因为载淳当了皇帝,才被尊为皇太后 。当年在热河行宫,她们孤儿寡母三人遭受顾命八大臣欺辱,是何等痛苦,最终联合恭亲王等发动政变,但是她也把国家扛在了肩上 。历经十几年的精心抚养,孩子长大了,还娶了媳妇,成为了真正的皇帝 。多年的寡妇熬成婆婆,原本有天伦之乐的太后,没有享清福的命;一方面同治帝不争气,政治上不成熟,没少让她老人家操心,这也只是国家的事;儿媳妇也跟这个她合不来,婆媳关系这几千年的话题,估计太后能理解;儿子大婚两年了,还是没有孙子;就在这一年最冷的腊月天,孙子没有抱上的太后,儿子也没有了 。太后真不是好当的,早年进入深宫大院,就与娘家人来往不多;有了儿子没多久,丈夫不在了;精心抚养十年,终于娶了儿媳妇,这孙子没有抱成,儿子又不在了 。平凡人难忍受如此痛苦,慈禧毕竟是太后,有与凡人不一般的心态 。
同治帝驾崩后,两宫皇太后就召见诸王大臣开会,参加会议的有几位奕字辈的人物:五皇叔惇亲王奕誴、六皇叔恭亲王奕訢、七皇叔醇亲王奕譞、九皇叔孚郡王奕譓,这四位都是同治帝的叔父 。另外有郡王衔贝勒奕劻和额驸景寿,两人时任御前大臣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两宫太后是皇嫂,六个兄弟在一起,这种家族会议要讨论家事 。毕竟皇家的事,也是国家的大事,他们在一起最紧要的不是讨论同治帝的丧事怎么办,而是谁来继承皇位,这关系到这一帮人的荣华富贵和国家的命运 。
为同治立嗣不可行——溥字辈被否决
这时候有一个菜鸟提议,大清祖制——皇位父死子继,应该由溥字辈人过继给同治帝为嗣子,并且提出了人选溥伦,立马遭到惇亲王奕誴的强烈反对,他说了四个字“疏属不可” 。
为什么“疏属不可”?溥伦是宗室载治的儿子,隐志郡王奕纬的嗣子,道光帝曾孙 。奕纬是道光帝长子,要不是死的早,皇位就不是咸丰继承了 。咸丰帝即位后把载治过继给了奕纬,溥伦就成了奕纬孙和道光帝曾孙 。溥伦过继给同治帝合乎礼制,然而血统太远了 。载治是乾隆帝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的玄孙,立溥伦的话,血缘关系上要追认到乾隆帝,已经超出五代 。更要命的是,溥伦当时还是个未满百天的娃娃 。清朝一两岁夭折的皇子皇孙太多了,编者真想问提议立溥伦的人,你们是猴子派来的,诚心捣乱的吗?
网络配图
慈禧太后抓住机会立马表态“溥字辈无当立者” 。从载字辈选择一个王子过继给咸丰帝,继承皇位,将来这个皇帝有了儿子再过继给同治帝 。而载字辈王子,当时只有两个人选:恭亲王奕訢子,17岁的载澂;醇亲王奕譞子,4岁的载湉 。至于为何载澂落选,而载湉当选,野史小说等等众说纷纭,近年来充斥荧屏的清宫剧也让很多人有众多说法。依编者看,有几点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