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死后谥曰壮繆候是因为他大意失荆州吗

三国蜀将关羽死后谥号是“壮繆侯”,依据周公制谥法,“繆”属于恶谥,“名与实爽”,意思是名望与实际能力不相符 。一方面,关羽在当时的名气很大,另一方面由于他自视甚高却身死人手,让蜀国损一员名将,又丢失一处战略要地——荆州,这对于蜀汉绝对是致命的打击 。所以说他名不副实似乎也情有可原 。但真的是这样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羽毕竟是有功的,后主刘禅等一班朝臣竟然明目张胆地给他这样一个具有讽刺性的谥号,又是什么原因呢?这不就等于全盘否定关羽一生的功劳了吗?
实际上,这个谥号并不中肯,有些偏激了些 。关羽没有活到刘备称帝,官职直到前将军、汉寿亭侯,但他从偏将军到荡寇将军,再到前将军,中间受汉帝封为汉寿亭侯,却始终是当时刘备集团中武将地位最高的一位,可见关羽在蜀汉的地位,死后得到一个近乎恶谥的封号显然是不公的,幸好繆的前面还有一个“壮”字,意为勇武 。因此有人认为这是后主等人故意讽刺关羽刚而自矜却名不副实而故意给他加个恶谥 。但我觉得后主对于这样一个对蜀汉建有汗马功劳的人不至于会如此刻薄的 。
首先看关羽对蜀汉的忠义 。
【关羽死后谥曰壮繆候是因为他大意失荆州吗】关羽被曹操所“禽”,这里的“禽”通“擒”,但绝对不能简单理解为现代文中的“擒拿”,《三国志》记载关羽受曹操大恩,常常叹道没有机会报答,而关羽在万军之中斩杀颜良,为曹操立了大功,曹操因此害怕关羽立功之后就会离他而去,因此常常躲避关羽 。
试问,如果关羽是被曹操所擒,怎么可能立功之后想走就走,因此此处的“擒”应当理解为“得到”更为合适,而“得到”的大致过程可能与《三国演义》中“约三事”差不多,关羽肯定与曹操有过约定,能保证他可以在必要时离开曹营 。而曹操肯定以为自己有能力笼络关羽,但关羽还是“千里走单骑”(我觉得是否过五关斩六将不重要,重要的是千里走单骑的决心,前者是虚构增加了传奇性,后者是历史才表现了关羽的品性),重新投奔刘备 。
后来的关羽部将廖化被吴所擒,又历经千辛万苦重归蜀汉,可能也是受关羽的忠义感染,但廖化在吴是被囚禁,只得装疯卖傻,而关羽在曹营是始终被礼遇的,再则,廖化在吴时,当时的吴国并不比蜀国强大,而关羽在曹营时,曹操和刘备的差距大家都是知道的 。所以不管怎么说,关羽弃曹归刘都是很伟大的,充分彰显了关羽的忠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看关羽的勇武,主要从三处可以说明 。
第一直接说明是策马刺颜良于万军之中,在三国史上万军之中斩上将首级仅有两例(另一例是黄忠定军山斩杀夏侯渊),其他像华雄、文丑都是被群殴而死,并不是被那位大将刺死!
第二间接说明是关羽死后刘备伐吴时,魏国群臣都说“蜀小国尔,名将唯羽”,意思是蜀国只有关羽可算的上是名将,这句话简直折煞了张飞、马超等,可见关羽在蜀国的地位 。
第三是陈寿说的,“飞世之虎将,亚于关羽”,这句话先给张飞带个高帽子,再说他不如关羽,依照陈寿的特点,如果不是十拿九稳,是不会明确说张飞不如关羽 。
所以说关羽绝对是个忠勇双全的人 。再则关羽虽失荆州但宁死不降也是百官楷模,后主怎会在他死后再非议他?因此说是后主刘禅有意给关羽加恶谥似乎不太可能!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后我们就不得不提中国的谥号规则了 。
谥法是周公所制,用来对天子、诸侯或大臣的一生的盖棺定论 。谥法的头几个字分别为“武、成、康、穆、昭、平”,而西周国王的谥号恰好依次是“武王、成王、康王、穆王、昭王”,可见这时候的谥法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国王的谥号只是以谥法中的顺序来定的,不过昭王下一位国王滥杀无辜,国人暴动,把他赶下台,才依据谥法中“杀戮无辜曰厉”,称他为厉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