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明朝皇帝朱棣大阅兵吓跪驻华外国使臣?

中国将于今年举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 。阅兵是扩大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历史上 ,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曾经有过一次震惊世界的“大阅兵”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朝是推翻元朝而起 , 大量曾在元朝任职的蒙古族、回族官员 , 流亡到中亚、西亚各国 , 他们鼓动所在国君主对明朝采取敌视态度 。帖木儿帝国打出“反明复元”的旗号 , 在永乐四年(1406年)大举东征 。因帖木儿病死在路上 , 一场大战烟消云散 。而郑和在永乐十八年前五次下西洋 , 行至印度洋就返回 , 原因是埃及马穆鲁克王朝控制了红海流域 , 严禁东方船队进入 。此后中亚以及西亚诸国正式承认了大明朝继元之后的“天朝”地位 , 但对于明王朝的真实实力仍存有怀疑 。
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 , 明朝以陈诚为使 , 出使中亚 。随后 , 中亚、西亚国家均组使团随中国使团回访 。这支使团云集20个中西亚国家、人数多达600人 。永乐十八年十一月 , 朱棣在北京皇宫接见各国使臣 。两个月后 , 各国使团接到通知 , 朱棣将在北京周边开始大规模的“狩猎” , 邀请各国使团前往观览 。永乐十九年三月 , “狩猎”在北京北边的怀来正式开始 , 共调军队10万人 。
精心挑选的明朝“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精锐 , 表演了骑兵包抄、步兵突击、步骑合击等项目;从广西、云南、四川调来的“土狼兵”、白杆兵演练了步兵劲弩齐射、长枪步兵刺杀训练等“军事科目” 。史载 , “列国使节俱惊” 。尤其是“神机营”火器操练 , 展示的“虎威炮”、“火龙枪”(骑兵专用火枪)、“一窝蜂”(火箭炮)等诸多“高科技”武器 , 令各国使节大开眼界 。
图片来源于网络
阅兵结束 , 朱棣在土木堡行营接见各国使节 。此前坚持行鞠躬礼而非叩拜礼的帖木儿国使臣 , 带头下跪磕头 。这次声势浩大的阅兵无疑取得了良好效果 , 其后中亚、西亚国家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一直绵延到明末 。观览阅兵的埃及使臣回国后 , 埃及随即解除了在红海对东方商船的禁令 , 而此后最后一次下西洋的郑和 , 终抵红海沿岸 。
火炮威力让朱元璋远扩城墙
明朝火器举世瞩目 , 从南京有众多火器制造局便可见一斑 。那么 , 明朝时期的火器到底发展到什么地步了?这些火器究竟又有哪些特性和功能?和现代枪炮比较 , 它们又有什么不同呢?
明朝守城第一器是何物?
【揭秘明朝皇帝朱棣大阅兵吓跪驻华外国使臣?】明朝是中国古代把火器使用到最极致的年代 , 火器的种类纷繁多样 。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师贺云翱告诉采访人员 , 明朝的火器在当时的世界是数一数二的 。明朝的火器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 一类是燃烧性火器 , 比如火箭、火球等;一类是爆炸性火器 , 比如地雷、炸弹等;还有一类是管形射击火器 , 就是枪和炮这些火器 。
明朝有一种叫万人敌的燃烧性火器 ,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就称赞它是“守城第一器” 。这种火器是用泥制成的 , 周围留有小孔的空心圆球 , 晾干后装填火药 , 并掺入有毒物质 。当敌人攻城时 , 点燃引信 , 抛到城下 , 火焰会四面喷射 , 并不断旋转 , 烧灼敌军 。因为它制作简单 , 取材又方便 , 又有杀伤功能 , 所以才有此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