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何尊儒:并非排斥诸子只因儒家太优秀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 。故在先秦时,尽有百家争鸣,而秦汉以后,表面上似乎各家都已偃旗息鼓,唯有儒家独行其道 。按诸实际,殊不尽然 。此因中国学术精神,乃以社会人群之一人事问题的实际措施为其主要对象,此亦为中国学术之一特殊性 。儒家思想之一主要理想,及其基本精神即在此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历史学家评说汉朝,多以“内用黄老,外用儒术”总结 。我觉得这话有道理 。汉初的局面有点小百家的样子 。前文说过的萧何、韩信、张苍、叔孙通、陆贾,都注重在笔头上练点功夫,于是“文学彬彬稍进”,文化活动稍得到复兴 。为始皇帝禁锢的《诗》、《书》在民间也时有发现 。“文学”在古代是指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范围比现今所称的文学为广 。
刘邦手下,萧何刀笔吏出身,可算法家,叔孙通、陆贾是儒家,陈平、曹参自然是道家 。《史记·太史公自序》说:“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 。”显然是个人才济济小百家的局面 。而曹参的“荐盖公言黄老”,成为汉初用黄老思想的第一个倡导者 。
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神龙一流的人物,我说这话是百分之一百的敬畏 。老先生们如三青山上的云气似的缥缈不可捉摸,身份地位不详,籍贯室家不详,高矮胖瘦不详,隐然民间,可闻而不可见,却又如月色的反光,虽不能自身建业垂名,却可以假借高徒之手,四两而拨千斤,对历史的未来施加巨大的影响 。圯上老人之看中张良,盖公之教授曹参,比比皆是 。
盖公自然是神龙,其人身世隐在历史之后,只知道他的学派主修道家 。苏轼为胶西太守时,就多方寻觅他的坟墓、子孙后人,而不可得,慨然怀之,做盖公堂,撰《盖公堂记》,聊表心思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史书上说,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 。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 。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乐瑕公、乐臣公皆是名将乐毅后人 。(《史记·乐毅列传》)当时,曹参任齐相,曾请来很多名儒巨学求教安邦治国之道,可是人言人殊,各人的主张都不一样 。他听说胶西有位大学者叫盖公,就向他请教 。盖公给他点拨说:“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 。”
曹参用此思想治齐取得成功,而后继萧何成为惠帝的相国,把无为思想带到庙堂,因此演绎了“萧规曹随”的美名 。黄老政治推行的结果是,人口增长,财富增加,地方粮仓爆满,国家粮仓因存粮太多以致霉变,库存的钱因为长期不动用,串钱的绳子都被虫蛀断 。史书的文法是“衣食滋殖”、“刑罚罕用”、“天下晏然” 。
用“黄老”的思想,在历代帝王中,突出的例子是朱元璋 。明太祖读《道德经》很有心得,说“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非金丹术也” 。认为道家并不是闲云野鹤、餐风饮露、炼丹求仙之一流,而是有很多的国家经验在里面 。他在亲自撰写的《道德经序》中深有感触地说,自即位以来,对前代哲王的治国之道一无所知,心里很是着急(宵昼遑遑),于是问道诸人,人皆我见,未达先贤 。一天偶然读到《道德经》,见书上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当是时天下初定,民顽吏弊,虽早上十人被杀,晚上仍有百人铤而走险,这岂不是和经书所说的一样?于是罢极刑,而改为劳动改造 。